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439462
大小:8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15
《江西省九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秘密六?。】?年1月19日九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
2、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它的体式与屮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屮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収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夕卜,《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
3、较Z《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別的声调來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己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
4、上下仍然“信巫甄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彖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屮。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一一《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摘编白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
5、,“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B.“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
6、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咅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禺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D.与楚辞相比,同吋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
7、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罗老病重期间还牵挂着《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卷的编写情况,现在这部分已经编撰完毕即将付梓,可惜他没有机会看到了,真是莫大的遗憾。”对于罗沛霖去世,数字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难掩悲伤。今天上午,两院资深院士、著名电子学与信息学家罗沛霖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11天前,罗沛霖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98年的人生旅途。罗沛霖被誉为“红色科学家”。早在1938年3月,他就秘密奔赴延安,进入屮央军委三局,创建了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