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端午的鸭蛋》微课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端午的鸭蛋》微课设计萍乡六中刘琴—、整体感知全文隐隐贯穿下面这样一条思路。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
2、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岀'端午啲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_个合理的背景。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岀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
3、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岀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二、问题研究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岀典雅雍容,显现岀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1・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
4、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
5、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_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三、练习说明—、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贝占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
6、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除课文硏讨部分所举例子外,以下各例也很有特色:1
7、•“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
8、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