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芳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

满芳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

ID:42098118

大小:5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8

满芳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1页
满芳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2页
满芳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3页
满芳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4页
满芳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满芳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课题】古书的注解【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的注释家和古书注解的基本术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占书注解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注的能力及对先辈注释成果的珍惜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旧注的体例和注解的基木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施教时间】第13周,6、1——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案、教材【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古书旧注的重要性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诗经•邺风•终风》)汉•郑玄《毛诗笺》:“言,我;

2、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Z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Z,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Z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二)新授内容——1、古注的发展概况A、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

3、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例外:《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B、注释的兴盛一两汉(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②

4、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③古今文Z争的影响(学术因素)(2)两汉注释的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C、注释的发展一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5、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邢窝《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爽《孟子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惊《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裴胭《史记集解》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D、注释的中落一宋、元、明(1)本期注释的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2)

6、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E、注释的复兴一清复兴的原因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2、旧注的体例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讲解书屮所引的《十三经注疏》屮《诗经•相

7、鼠》的正文与注疏。实践:给学生一段《十三经注疏》的复印件,让他们根据所讲的旧注的体例练习释读。3、旧注的常用术语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女口:《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i巨。”《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1)FI、为、为之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①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雉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抽之附群牛。”李善注:

8、“《说文》曰:秦谓之抽,楚谓之蚊。”(2)谓与“谓Z”的差别:①使用的位置不同②解词的内容不同“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o《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1)貌、之貌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彖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