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

ID:42482913

大小:4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5

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1页
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2页
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3页
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教案12古书的注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书的注解【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悉I口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的注释家和古书注解的基本术语;2•技能目标:掌握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注的能力及对先辈注释成果的珍惜之情。【教学重点】旧注的体例和注解的基木方法。【教学难点】I口注的体例和注解的基本方法。【所用课时】2学时【教学准备】朱振家古代汉语【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阅忑古籍原文时,我们需要能够看懂古籍的各种注解,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古书的注解二、古注的基本体例1.注疏的名称(1)传: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

2、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Z分。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例如《韩诗外传》。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2)解: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3)笺: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注: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5)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例如子夏读“三豕涉河”,“三豕”当作“己亥”。(6)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

3、赞、正义、讲义等。(7)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來叫做音义,又称释文。(8)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在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2.注疏的类别(1)注和疏:从训诂的对象來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从训诂的作者来说,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他注起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根据章学诚所说,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

4、(3)集注和补注: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如《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如《论语集解》。又例如《公羊传》引子沈子、子司马子、子北宫子等六家之言,《毛诗故训传》引仲梁子、高子之言,他们所开创的训诂体制也是集注。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三、古注的主要内容1.解释词义(1)解释本义与引中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例如杜甫《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H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中“青春”指春天。又如“何”的木义是负荷,后来引申指荷花、谁何等。(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范,褥帷暂驻。”句中的“暂”是短暂的意思。(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1.串讲文意乂称串讲大意,串讲大意是指对一句、儿句或全章进行解释。例如《楚辞•国荡》:“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注:“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去

6、也。”2.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所谓“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3.提示语法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说明语序例如《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杜预注:“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犹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杜预通过在这里串讲指岀原文的语序不同于后世,即原文“室于怒,市于色”应理解为“怒于室,色于市。”解释虚词例如《诗•人雅•生民》:“诞贯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句中“诞”的意思不是“生、诞生”,也不是“大”,它是一个虚词。指

7、点语气例如《礼记•檳弓上》:“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王肃云:“'圣人葬人与'属上句。”据此,“与”应该不是连词、介词或者动词,而是语气词4.说明修辞表达方式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例如《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显也。”毛亨说:“兴也”,是为了阐明原诗中的修辞情况。5.诠释典故成语6.注咅、校勘文字(1)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乙”苏林注:“邯咅酒酣之酣。”这里使用的注音方法就是直音。2)读若:训诂术语,用來注音,亦可用來破通假字。有的

8、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例如《说文》:“哙,或读若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