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作业 授导型教案

国培作业 授导型教案

ID:41432135

大小:5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4

国培作业 授导型教案_第1页
国培作业 授导型教案_第2页
国培作业 授导型教案_第3页
国培作业 授导型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国培作业 授导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九年级)语文授导型教学设计教师刘梅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授课时间1课时课题名称授课课题《星星变奏曲》科研课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设计项目评价内容一、学习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可以通过领会反复诵读课文内容,把握诗文大意和意境。但学生对诗歌品析能力还欠缺,尤其是学习朦胧诗,由于诗意比较隐晦,学生难以把握。再者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能力差点的同学可能在理解的过程中会有些力不从心。二、学习内容分析此诗是朦胧派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2、。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语言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教读本诗,应该将朦胧诗产生的背景讲清,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诗歌主题和意境。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把握诗歌主旨。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

3、的丰富内涵。突破方法:由老师直接讲述朦胧诗的特定性,拉近它与学生的距离。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内涵,感悟意境。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理想和信念。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意。然后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把握特殊句式来表达心中的企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的理解。四、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本文,应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突出重点和难点,找准突破方法,着眼指导学生感悟诗文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从而培养学

4、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理解诗人的追求,学习诗人的执着精神和坚定信念。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3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浩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曼的《星空》)请同学们描述星空画面和聆听音乐的联想。(学生回答

5、)教师总结: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浮想联翩,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一遍,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作好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2、参考课后附录习题丁建华的朗读体会,学生听朗诵录音。讨论明确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达诗人对光明的思索和追求;朗读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把握好反问句式,关

6、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3、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学生抒情朗诵,体会诗意。4、教师补充介绍诗歌背景,用投影展示。朦胧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发表了一种风格的诗,即朦胧诗。这首诗体现了它的一些典型特征。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圈画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示例:“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2、教师:诗歌

7、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明确:诗以星星象征光明,但它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3、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比较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明确: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以下几节由学生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