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

高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

ID:41246629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0

高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_第1页
高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_第2页
高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_第3页
高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一、提出问题“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的意思就是: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饶有兴趣的高效活动。案例一:课题:抛物线的概念教学过程: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概念,同学们还记得这两种曲线的定义吗?(学生很快回答了

2、这两种曲线的第一定义)师:能把这两种曲线的定义统一起来吗?生:平面内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当0<e<1时的点的轨迹为椭圆,当e>1时的轨迹是双曲线。师:那么当e=1时又会是什么轨迹呢(学生议论纷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e=1时的轨迹——抛物线。接下来,教师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得出轨迹图形后,运用以前学过的求轨迹的方法,得出抛物线的方程,接着学生做课堂练习,教师小结,并强调注意的问题,布置作业。学生反馈记录(下午自习课):生甲:老师,请您帮我讲讲这个题:平面内一动点P到直线2x+3y-5=0和到点M(1,1

3、)的距离相等,则P点的轨迹为()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直线。为什么我选C,生乙说不对。师:交流是明辨是非的最好形式,生乙你完全可以告诉生甲为什么不能选C呀!生乙:我刚才说了,但她说是按课本上定义作的,怎么会错呢?老师,其实我也觉得这个定义好象有点问题,为什么课本上的定义不说明点不能在直线上这一点呢,我也是记住了你说的注意点才知道是选D的,可见定义也得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案例二:课题:轨迹的探求教学过程:教师按平时的教学方法,顺利的讲完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讲了下面这个问题:已知D是定圆A上的点,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中

4、点为E,当D在圆A上运动时,求点E的轨迹。我认为这个问题基本讲清楚了,但第二天的作业,却出现了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对如下题目仍不会做。已知D是定圆A上的点,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A的交点为F,与CD的交点为E,当D在圆A上运动时,求点F的轨迹。生丙: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师:课堂上讲的那道题你理解了吗?生乙:我们都会了,但这个题我们三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我得的是双曲线,他得的是椭圆,到底谁的对呢,应当怎么样考虑?师:你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产生的?生丁:我得的是C点在圆内;她俩得的C点一在圆外

5、;一在圆内;师:这就说明,这个题要对C点位置进行讨论;生乙: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考虑全面呀;生丙:那么今天上课的题目,当C点在不同位置时,又会怎么样呢?师:也要进行讨论分析呀。生丁: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啥情况下要讨论,啥情况下不讨论呀?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他们感到最困惑的。这还是肯动脑子的学生,其他学生,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又明白了多少呢?(二)对以上案例的反思1、教材对抛物线定义虽没有强调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但从实例的引入中,直观上还是指出了的,更何况,又作了强调,问题的出现,仅仅是学生的简单的失误吗?从案例中可发

6、现:课题的引入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由于学生认知层次的差别,无法达成应有的学习效果。2、学生乙显然是班上基础较扎实的一位,牢记定义,并记住老师讲的要点,但乙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并不“踏实”,还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对难度大一点的题,不能较好的解决,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给出定义过于唐突,缺少实验、探讨所至。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新概念强制性地注入学生脑中,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因而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个定义而未能内化这个新知识,无法达到有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3、从学生对定义理解的“不踏实”,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

7、被动的,他们的知识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不是自己主动探索与建构的。4、从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直观发现动点变化的情况,更难以理解结论产生的原因,即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或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仅仅只能记住教师所讲的结论,没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总之,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存在着它的缺陷。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上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所在。但也是这种优势使我国基础教育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理解和掌握,强调解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忽视学生综

8、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培养。二、建构观下的教学设计1、案例三:用建构观对案例2的改进教学:已知D是定圆A上的点,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中点为E,当D在圆A上运动时,求点E的轨迹。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