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

ID:41144969

大小:108.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8-17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1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2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3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4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着用以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其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个体,也可以来个团体;可以是强制性的,如法律、法规,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如流言、时尚等。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现象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发现,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会对个体形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有时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有时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分别称为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㈠社会助长是指个体

2、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供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实验表明,一群人一起活动时,精神更好,活动效率更高。这种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被称为“结伴效应”。而“观众现象”是指,有人在现场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会对某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这两种效应都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促进作用只是依赖有他人在场,而不依赖个体之间有意的竞争。如果个体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不属于社会助长的研究范围了。另外,产生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有时候,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会以另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社会干扰。㈡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

3、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一直。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的研究表明,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可能会变成社会干扰。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㈠优势反应强化说(驱动力量)查容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会受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会而且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他人在场会提高活动成绩。相仿,需要思考或不熟练的活动,他人在场使动机增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降低活动的成绩

4、。科特雷尔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他人在场会促进熟练工作的成绩,而干扰非熟练工作的成绩。㈡评价理论(评价顾虑说)仅仅有他人在场还不足以解释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一些学者认为,他人的评价是形成这种作用更为重要的原因。事实上,他人在场并不一定导致动机水平的提高。他人一旦被蒙上眼睛,就不存在评价问题,也就不会对被试的动机水平产生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并且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到下列因素影响:⒈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一般来说,活动者知觉被评价的程度越高,其动机水平就越

5、高(对复杂活动会造成抑制作用)。⒉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一般来说,评价者越具有权威性,行为者的动机水平越高。从态度上讲,评价者越是严肃认真,对行为者的影响越大。⒊22活动者的年龄和活动特征:活动者的年龄、性格、气质、情绪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受他人评价影响的差异。从年龄上说,儿童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十分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有他人在场时,其动机水平比成人提高的更为明显。从性格上说,易受暗示、内向、谨小慎微、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的人对他人在场更为敏感一些。从气质上讲,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更在乎别人的看法。另外,不同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㈢注意转移说(分心-冲突理论)有心

6、理学家从注意分散和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按照这一理论,当一个人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与转移,从而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如果从事的是不熟练或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的进行;如果从事的是熟练或简单的任务,工作者已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此时分散注意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有时还有促进作用。三、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和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和社会干扰不同的是,社会惰化是指个体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个体的行为是无需单独被评价的;而社会干扰着眼于他人的存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即

7、使和别人一起工作,也并非同心协力完成一件事,而是各人完成各人的任务。多项实验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而且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拉塔内认为其原因是:⑴社会评价的减弱。在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时,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体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机相应降低,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⑵社会认知的偏差。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不会努力。⑶社会作用力的分散。拉塔内提出了“社会作用力论”:在一个群体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