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前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张礼坚)

关注学生“前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张礼坚)

ID:40808883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8

关注学生“前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张礼坚)_第1页
关注学生“前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张礼坚)_第2页
关注学生“前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张礼坚)_第3页
关注学生“前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张礼坚)_第4页
关注学生“前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张礼坚)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注学生“前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张礼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注学生“前概念”  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以《蜡烛能燃烧多久》为例成都市娇子小学张礼坚【摘要】前概念指儿童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之前对一些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前概念中,与科学概念一致的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起促进作用,但是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前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概念起阻碍作用。教师教学的起点,就是要通过教学的设计在了解学生具有怎样的前概念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唤醒学生的前概念,促进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关键词】前概念;关注;科学概念;

2、建构小学生产生前概念是正常的我们不可能回避,它的产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前概念有的与科学知识相似、有的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课堂里,教师如何能有策略的揭示学生的前概念?如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建唤起学习积极性的环境,推动学生快乐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前概念的实质及意义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之前,在脑海中就往往已经形成了一套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并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有时这些想法与正确的科学概念是一致的,但

3、许多时候则与正确的概念大相径庭。研究者们称这些想法为“前概念”。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的这些不同于科学概念的前概念往往根深蒂固、不易改变,如果得不到纠正、根除,将影响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二、前概念对科学课的作用(一)前概念对科学课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比较一致时,教师组织教学会轻松,学生也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反之,学生就会觉得很难接受,同一知识点往往反复出错。学生凭借自己的前概念,展开探究,也能发现问题,从而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概念,这样的概念转变过程应该是比较常用的,并

4、且学生对转变后的科学概念印象也是相当深刻的。同时前概念与学生自己的概念进行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矛盾,以此来激发有效的思维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概念转变。(二)唤醒学生前概念的途径为了解小学生科学前概念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直接提问法。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第一时间了解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2.问卷调查法。教师把需要了解的内容让小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教师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统计数据。3.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猜想和假设”。规范地讲应该

5、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对科学问题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推测性的回答,也是为探究活动明确了思路。而且,假说之后必定有验证的活动,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结论。科学假说是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准备的,是符合逻辑的,而不是随意的猜测。探究活动中的猜想和假设需要以前概念为依据,是一个从未知中寻求已知的思维过程。4.提问法。辅导时适当提问,有时对于学生就不懂的问题、不会解答的习题来请教老师时,教师不必急于给出答案,而应设法弄清学生不懂、不会的原因,为此,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学生的想法,

6、启发帮助学生找出答案。5.画图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低段学生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让他们把想法画出来。三、基于小学生前概念的科学概念建构(一)解读学情,分析学生前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充分解读学情,了解学生已知的相关知识点,哪些已有知识、经验是对教学起积极作用的,哪些可能是产生干扰的,分析出学生的这些前概念不仅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而且对教师教学设计指明方向。请看以下案例片段:《蜡烛能燃烧多久?》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空气会流动并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

7、气中有氧气,燃烧需要氧气等等,学生来推测如果用一个杯子来罩住蜡烛,蜡烛会怎样?由于有了前边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会认为蜡烛渐渐熄灭是杯子中的氧气用完了,学生解释了蜡烛熄灭的原因后,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推测用杯子同时罩住一长一短两支蜡烛时又会怎样?通过观察发现两支蜡烛不是同时熄灭的,而是高长的先熄灭短的后熄灭;这一现象引起了他们的进一步思考:在同一空间中,两支蜡烛怎么熄灭的时间不一样啊?显然先熄灭的长蜡烛不是因为缺少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那么杯子当中究竟还有没有氧气呢?这是学生用原有的认知无法解释这

8、一点,他们开始尝试新的解释。(二)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在教学活动中,制造了一个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一科学现象所掌握的知识和真实的科学现象之间的差异,接着意识到科学实验现象与自己的认识之间的冲突,这样才能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促进概念的转变。还是以《蜡烛能燃烧多久》一课为例:新课导入教师创设情景设计如下:1.(点燃一只蜡烛)请学生推测这支点燃的蜡烛能燃烧多久?(没有风的情况下,一直烧完为止;)2.如果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它能燃烧多久?(学生猜测)板书课题:蜡烛能燃烧多久3.教师演示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