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

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

ID:31228168

大小:11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_第1页
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_第2页
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_第3页
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_第4页
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本土概念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  【案例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谈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要弄清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本人在参加本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磨课活动时,发现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前概念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如何在学生的这些本土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科学概念成了我着重思考的问题。  1.否定本土概念,两堂失败的课  第一堂课,我预设的概念生成之路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鼓、橡皮筋、尺子发出声音时有

2、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经过筛选否定,最终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推测,再通过观察更多的发声物体在振动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课堂中不同学生提出观察到了两个共同特征,一个是“物体振动”,一个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其中“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不科学的,因为物体相互作用不一定产生声音。可是当我通过观察“用力按压鼓、弯曲钢尺、伸拉皮筋叶物体并不发出声音”费力地否定力的作用产生声音后,学生还是想到了摩擦、碰撞等,离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反而越走越远。在我硬把他们拉到关注物体振动上来的时候,我发现他

3、们最终也学得一头雾水。8  第二堂课,我改变了方案,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橡皮筋、尺子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皮筋、钢尺在发出声音时它们的振动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应该很容易发现它们在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当观察到这点有了这个猜测后,再去观察鼓、锣等,然后列举生活中的例子,通过有层次的观察,以更多的证据证明物体发出声音时它是在振动的,以此来建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而在我以这样的设计试教时,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可是当我第二次再以这样的设计上公开课时,问题来了:  (在观察完拨动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时的现象,

4、学生也顺利得出它们在发出声音的时候物体在振动后。)  生:某某同学说钢尺在发出声音时来回振动,可是它还得与桌子碰撞才能产生声音。(有些课堂意外,是无法预设的)  师:你们都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不与桌子碰撞它本身能发出声音吗?(一个愚蠢的问题)  生:不可以,得有压力。(其实学生说的是对了,而我接下来却一直在费力引导学生发现压力产生声音这一说法是不科学的)  师压住尺子一端拨动:我这样有跟桌子碰撞吗?  生:没有。  师:有声音吗?  生:有。  师:这个声音是跟桌子碰撞发出来的吗?8  生:不是,有压力。  师:你觉

5、得声音是给它压力产生的是吗?  师:都同意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手放上去的时候与手发出的声音。(学生讲到的是手与尺子碰到时摩擦的声音)  师:那我现在手放掉了还有声音吗?  (师同时示范)  生:有。  师:还持续有声音。(尺子振动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  生:压力。  师:都同意是有压力的举手,有不同意见的举手。(第二次征求意见了)  生1: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产生了。  生2: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了。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的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压力是不是一定有声音?  生:不是。  师:那你能不能举出

6、有压力没声音的例子,这样就可以反驳刚才的观点了。  生:棉花压上去没声音。  师:是的,老师这样压下去有没声音?(师用手示范压弯尺子)8  生:没有。  师:现在这个我们可以否定掉了不是由于压力。我们刚才也观察到了橡皮筋、尺子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现在你们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以为否定了这点可以回到他们刚才讲到的振动话题了)  生:是因为空气碰到了钢尺然后发出了声音。  师:你说的是空气发出的声音还是钢尺发出的声音?  生:钢尺与空气摩擦发出的声音。  ……  大家很容易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试图想纠正压力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7、振动才是,却发现很难否定学生的压力产生声音的想法,这里学生想到了手与尺子的摩擦,想到了空气产生声音,就是没想到振动产生声音。即使否定了压力产生声音这一观点后学生还是有很多元的其他想法。我计算了一下,在这里绕来绕去花了5分钟时间,才勉强将学生拉回振动产生声音的主题上来。  反思这两堂失败的课,有一个最大的共同弊病:忽视了学生本堂课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土概念对教学的影响。对于学生关于声音是由碰撞、摩擦、压力产生的等根深蒂固的本土概念,我只是简单予以否定,而没有建立其与“物体振动”这一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正是有了碰撞、摩擦、压力等才使

8、物体产生了振动)。所以,当一种解释被否定之后,学生想到的不是正确的科学概念,而是激发了学生更多元的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土解释。导致概念生成之路上困难重重。这样即使他们观察到了振动8,观察到了很多物体发出声音都在振动,他们的这种本土概念还是很难被实质上纠正。  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