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原创

公开课《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原创

ID:40806768

大小:1.01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07

公开课《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原创_第1页
公开课《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原创_第2页
公开课《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原创_第3页
公开课《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原创_第4页
公开课《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原创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开课《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原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学校朱家场中学教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程名称多变的天气授课教师李正松7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目录1.教案:22.学案:147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1.教案: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二课时)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原文及解析:(一)课标原文: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懂得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二)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部分内容具体有三层要求:①能区分“天

2、气”与“气候”的概念,并且能够举例说明,了解天气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②了解天气预报的过程,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对简单的天气云图,能够识别云层、陆地、海洋。③用实例说明人类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二、学情分析: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3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他们刚接触地理不久,将知识进行连贯或提炼、整合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此节课学生可能遇到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7多变的天气教

3、学设计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学生需要通过图片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由于天气本来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只是泛泛的认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地区;每个人的生活都收天气阴晴冷暖的影响,因此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3、学生

4、学习能力分析虽然生活中常常受天气的影响,但是对于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触系统的天气与气候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一、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本内容位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材内容主要是“天气”与“气候”的

5、概念的区别,了解天气预报,并能联系实际说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重点在于区别“天气”与“气候”以及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本章是世界地理中的第二部分,属于地理必学的基础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有重要作用。2.知识结构关联图:7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知识重点:天气和气候术语的正确使用。②技能重点:举例说明气候与天气;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教学难点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2.了

6、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3.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候。2.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2.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二、教学策略:1.主要的教学方法: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7多变

7、的天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行为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展示图片:黄河、李白:提出问题: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能否复回并回答各自的观点。提示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并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为接下来的过渡作铺垫。过渡假如黄河的水真的不复回了,那么它的源头唐古拉山千万年来是怎样得以源源不断地为它提供补给呢?假如黄河的水能够复回,那么,它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怎样的过程回来的呢?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水循环。提出假设

8、,引入本节课以黄河为例所讲授的水循环的内容。新课学习教学活动1黄河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海洋。回顾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以线条形式画出唐古拉山到黄河入海口部分,提问学生黄河注入哪里,在学生答出渤海(海洋)后画出大海部分。通过知识的回顾方式,先将海、陆部分主要线条画出,暗含水循环是联接海陆的纽带。教学活动2海水的去向(蒸发——变为水汽上升——凝结成云)根据教师的启发,回顾蒸发掉的相关现象,思考海洋水的去向和变化。①提示学生从晾干衣服的实例中思考水的去向;②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