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中“之”的用法

初高中衔接中“之”的用法

ID:40637714

大小:234.0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8-05

初高中衔接中“之”的用法_第1页
初高中衔接中“之”的用法_第2页
初高中衔接中“之”的用法_第3页
初高中衔接中“之”的用法_第4页
初高中衔接中“之”的用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高中衔接中“之”的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之的用法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所以在学习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之”作代词用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公从之许之将焉

2、取之唯君图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亦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是寡人之过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3、》)译:我唯独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你也太不聪明了!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君之所知也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

4、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眼睛好像

5、比起来了,样子好像睡着了。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又暗中让吴广到戍卒们停留的处所旁的祠堂中。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或是承前省略了主语,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课堂练习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

6、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BF(A这B助

7、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不译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