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95113
大小:2.24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8-03
《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共26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学产生初步发展春秋儒家思想演变线索面临挑战,三教合一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魏晋南北朝—隋唐理学产生,儒学复兴第三课宋明理学①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理学适应了宋朝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②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高度繁荣,重文轻武。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儒学的发展。③魏晋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同时儒、佛、道逐渐融合,理学是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④宋代的“重文”国策,学术氛围活跃。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唐宋时期儒家
2、学者不断丰富、更新儒学体系,发展成宋明理学。宋朝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得到统治者支持(汉明帝建白马寺)主张“神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这辈子忍受苦难,下辈子就进入极乐世界。⑵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尊老子为教主。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希望成为神仙。⑶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的原因:①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寻求精神寄托②宗教本身的欺骗性和与麻痹性③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背景:佛、道教传播,儒学面临挑战2.表现: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三教互相影响并发展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
3、教合一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红门宫佛教的传播兴起:A、产生:前六世纪、印度、释迦牟尼主要教义---------前三世纪合法地位B、外传东南----缅甸、东南亚各国东北----中亚各国、中、朝、日C、在中国的状况西汉末年传入--------西域僧人东来宣讲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用白马驮经书东归-------白马寺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4、。白马寺(河南洛阳)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福建泉州老君岩道教圣地武当山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宋明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
5、的)二、程朱理学1.理学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什么是“理学”?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①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理学适应了宋朝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②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高度繁荣,重文轻武。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儒学的发展。③魏晋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同时儒、佛、道逐渐融合,理学是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④宋代的“重文”国策,学术氛围活跃。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唐宋时期儒家学
6、者不断丰富、更新儒学体系,发展成宋明理学。宋朝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思想主张: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2.二程理学3.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1130—1200)南宋儒家学者,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朱张会讲3.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
7、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朱子文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朱子文集思想主张:①提出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是万物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④知行观:“知先行后”,知的目的在行,若想践履必须先知3.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程颐认为:“格犹穷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