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46259
大小:6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2
《第十二章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第1学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课题滑轮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应用。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
2、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重点难点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观察和对比的方法学具教具滑轮若干个、细线、木块、钩码(2个)、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复习提问: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2、它们的省力和省距离情况分别是什么?(我这样设计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在本节课中要用到这些知识,这样也起到了“闻故而知新”的作用。)二、 进行新课1、新课引入
3、: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让学生看漫画说意思,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学生思考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根据课桌上的实验器材,观察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总结出滑轮的定义,然后提出问题:给你下列器材,你能把木块从桌面抬到高处吗?有几种方法?器材有:铁架台、滑轮、木块、细绳。(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上学生举手回答学生表述漫画内容,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另外叫两位学生把前面同学设计组装图画到黑板上。以
4、前在上这节课时都是我自己边做实验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定、动滑轮的特点,这样上课虽然节约时间,但是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对得出的结论不理解,应用起来就很困难。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设计完后,我启发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方法来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了,从而为引入理想情况下拉
5、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这时我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这样纪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4)教师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和实验总结表格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细线、铁架台和刻度尺。附: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之一:滑轮种类定滑轮动滑轮测钩码的重量(N)弹簧测力计的读数(N)测物体移动的距离(c
6、m)细线移动的距离(cm)结论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之二:滑轮种类定滑轮动滑轮钩码质量(kg)弹簧测力计的读数(N)物体拉动的距离(m)细线移动动的距离(m)结论同学们利用课桌上的器材,两人一组讨论后亲自动手操作,完成后举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教师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滑轮种类定滑轮动滑轮物体的重力(N) 拉力的大小(N) 物体上升的距离(cm) 拉力移动的距离(cm) 物体移动的方向 拉力移动的方向 结论 教师设计的实验结论总结表格:滑轮种类省力情况省距离情况好处定滑轮动滑轮(5)提问
7、学生:如图所示,F1、F2、F3、F4相等吗?F1F2F3F4引导学生举手回答,然后教师总结。(6)提问学生: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师总结)(7)课堂练习:1、在旗杆顶上装有滑轮是为了( )A、缩短手移动的距离 学生总结结论学生举手回答B、省力C、省力且改变用力的方向 D、改变拉力的方向2、如12-7-11,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挂上重物G,另一端分别用力F1、F2和F3拉重物,比较三个力的大小,则( )A、F1较大 B、F2较大 C、F3较大 D、一样大3、如图12-7-12,用动滑轮拉重为30
8、N的物体匀速上升1m,则拉力F的大小和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分别是( )(动滑轮重不计)A、15N、1m B、30N、2m C、15N、2m D、30N、1m学生举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