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_

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_

ID:40394307

大小:6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01

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__第1页
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__第2页
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__第3页
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__第4页
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__第5页
资源描述:

《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形散神不散”的片面性徐岚(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指出“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既有合理的一面,但又存在着片面性;进而论述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即“形散神聚”、“神散形聚”、“形神皆聚”、“形神皆散”。  [关键词]散文;形散神不散;提出与质疑;基本类型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03)01—0034-04 1“形散神不散”的提出及质疑  上世纪60年代初,有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萧云儒写

2、了篇短文《形散神不散》,提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他认为,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①。之后不久,王尔龄亦写了一文,题为《散文的“散”》,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散文的特点正在于‘散’”,“因为这‘散’,不是‘散漫’的‘散’,既要用墨如泼,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②。大概连萧云儒、王尔龄做梦都没有想到,“形散神不散”的观点竟被当时的文学评论界奉为“经典”,“形散神不散”几乎成了散文的代

3、名词,甚至被作为散文的特征和属性选录进了大学和中学教材,这似乎成了衡量散文优劣的唯一美学标准,无论是散文创作或是散文理论都努力地向这个“标准”靠扰。  直至80年代中期,以林非为代表的散文理论家开始对“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提出质疑。林非在《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一文中指出:“‘形散神不散’这种主张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事实上一篇散文中的‘神’,既可明确地表现出来,也可意在不言之中”;“为什么‘形’只能‘散’呢?形式上十分整齐的近似诗的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写呢?事实上这种佳篇是很多

4、的。‘形散神不散’的提法,确实是体现了当时一种比较封闭性和单一化的思想气氛,因此才会如此不胫而走。”③由此可见,“形散神不散”的观点确实是一种片面性的提法,是散文创作中长期存在的“框子和格套”,“迄今还在羁绊着我们不少同志的思维方式”④。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散文名篇,那些散发着人类崇高精神和思想的作品,无一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的范例,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这些散文名篇,除了林非所说的“形散神不散”、“神散形不散”这两种之外,有的甚至是“形神皆聚”或“形神皆散”的。  本文就试图对散文

5、的这四种类型进行逐一评析。  2“形散神不散”  按萧云儒的观点,散文应“运笔如风,不拘成法”,“清新自然,平易近人”,“中心明确,紧凑集中”,这就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这观点本身并不错,只不过它不能概括散文的全部特点,因而带有片面性。在中外散文名篇中,的确有不少是“形散神不散”的。林非也认为“形散神不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指出了它的缺陷:“要求作品的主题应该明确和集中,这本来也是一种合理的想法。问题在于如果鼓励这一种写法,而反对主题分散或蕴含的另外的写法,这实际上就是意味着用单一化来排斥和窒息丰富多彩

6、的艺术追求,”这是一种“封闭的艺术思维方式”,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致”⑤。  由此可见,“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只不过不应将它强调到唯一的、绝对化的程度。应该说,“形散神不散”的散文佳作确实是较多的。比如杨朔的代表作《雪浪花》,通过“我”在北戴河两次遇见“老泰山”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这位老渔民的形象,运用象征隐喻、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两条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其“形”是很松散的,但文章的中心非常明确,这就是歌颂劳动人民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

7、量。正如作品所写那样:“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呀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作家就是将“雪浪花”和“老泰山”联系在一起,以物喻人,以景托人,使作品既有浓郁的诗意,又有深刻的哲理,其“神”是非常集中的。秦牧的名篇《社稷坛抒情》也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它描写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只是寥寥数语,只写了它所在的环境古柏参天,处处花圃,寥郁空旷。“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有青土,南面有红土,西面是白

8、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然后以这坛作为抒情的“立足点”,不厌其详地抒写作者丰富的联想,从五色泥土想到茫茫的大地,想到宇宙的变化和生活的起源,想到对万物生死现象抱头苦思的古代思想家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观念”,想到我们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想到关于泥土的故事及国土的统一,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其“形”是够散的了,但其“神”却非常明确、集中:作品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反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