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生组教学模式

理化生组教学模式

ID:40387787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1

理化生组教学模式_第1页
理化生组教学模式_第2页
理化生组教学模式_第3页
理化生组教学模式_第4页
理化生组教学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化生组教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理化生学科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纵观陈旧的课堂,所有的一切教学活动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是课堂的配角,思维被限制,毫无创新能力可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逐步达成共识。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中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尝试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为此依据子课题实验目标、

2、结合理化生学科特点,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一、课堂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上课开始,教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或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探究目标)。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问题可以从实验开始,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和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教师根据探究的难易程度,或让学生直接探究,或把探究目标转换成系列尝试题再探究。尝试题的设计要有利于突破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

3、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探究目标。学生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本节课的探究目标或教学目标应该说是基本达成。2.自主学习,尝试训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的练习题,题的内容不要太难,要让学生在阅读教才内容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就能完成为宜。这部分题必须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不能交流,也不可求助老师,规定时间做完后,老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可小组长批阅。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

4、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探索。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此环节要为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4.分组展示,质疑反

5、馈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各组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也不尽相同,设立分组展示环节,给小组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锻炼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讲解的能力,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时也会提出一些新的疑问.在此环节,各小组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先由其他小组解答,其他小组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各小组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争论,可以辩论.在讨论、辩论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5.小组评价,教师点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

6、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小组展示完成后,各小组对其他小组学生的表现互评,并给与合适的分值,小组同学累计后得到的分值加上老师给的分座位小组的组后得分。对所有学生来说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努力人人都能为小组的成功作出贡献,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差生的转化,有利于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初步成效  在课堂提问中,实验班的学生回答全面,应变能力强,正确率高.单元检测实验班的达标率为90%以上,对照班仅为65%.实验班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多、

7、深,有时老师都难以回答,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班.  四、注意问题1.创设教学情境注意问题性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去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为更好的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应该为学生学习服务。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

8、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研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德育性;以学生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为此要“五注意”:(1)创设问题情境,应自然得体,绝不能牵强附会,要善于发现、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有一定难度,要使学生“踮一踮,摸得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尝试研究性学习品质。(2)创设问题情境,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现有认知水平,切忌专为少数“优等”生设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