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ID:40341510

大小:29.5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31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第1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第2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素养、能够让孩子沉浸在学习快乐中的语文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的梦想,也是这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问题。在着过过程中我不断摸索和努力,但始终找不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度让我产生困惑。在观看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后,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我一直停留在“怎么教”----太过于注重教学方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没有有效区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导致我在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是我在观看完《语文本

2、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后的一些感触。1、正确区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明确教什么。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吴忠豪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

3、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在讲座中我深刻的感悟到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

4、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即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利用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充实本体性教学内容,做到真正从“非本体”到“本体”的有效转变。1、由“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听了吴教授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四条路径,我深受启发,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路。①从“理解”到“运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

5、富的一门学问。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进行说话练习,用表达去促进理解。使学生在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获。②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而不是领着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然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而忽视“教语文”,导致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不适当地添加了其他非语文的人文教育因素,从而背离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③从“教会”

6、到“学会”再到“会学”,“教会”是以老师为主导,在我们在讲解、示范完后,问学生你们会了吗,如果学生说会了,那就算是教会了;“学会”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听完老师的讲解或看了老师的示范后,学会了做类似的题目。这就是教师教材,包括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原因不在于教材或教师,而在于学生自身对知识加工消化的好坏。目前我们已经将观念提升到“学会”这一步,并提倡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怎么让学生达到“会学”将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努

7、力的方向。会学即是掌握学习方法后去主动探索知识,重在吸收和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对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未来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和一生的成就。④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不可忽视课外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功效。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重视课内阅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学生的知识面就变得狭窄。所以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接触大量的

8、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