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ID:40016121

大小:478.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7-17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1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2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3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4页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 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18000多平方米。洛阳龙门石窟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公元25隋朝公元58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时代特征及民族融会一、历史线索二、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

2、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1、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2、特点: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三、民族融合3、内容:①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②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③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一、北魏孝文

3、帝改革的背景1、前提条件: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但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2、历史趋势: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士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前提条件:2、历史趋势:3、社会因素:4、个人作用

4、: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起义不断发生;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出发点。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孝文帝具有良好教育、远大的政治抱负。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改革。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总之,面对动荡局势,冯太后和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封建国家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适应民族融合、缓和矛盾、促进北魏发展(基础)(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可能性)(必

5、要性)(直接目的)(根本目的)二、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直接);②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③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④巩固北魏政权(根本)。时间:471—490——499年三、主要内容:孝文帝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三、主要内容:1、经济:推行均田制——缓和矛盾、巩固统治⑴背景:①北魏历史上曾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②由于战乱,北魏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

6、(国)有制。(桑田:农民土地所有制)⑸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和官吏,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兵税。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保障统治阶级利益)。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露田4

7、0亩,妇人20亩。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所谓“均田”,不能理解为“平均土地”,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进行有限度的授田、还田。受田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使用权,不准随意买卖;农民在获得使用土地权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