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00959
大小:455.49 KB
页数:104页
时间:2019-07-16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糖尿病营养治疗第一章糖尿病基础知识(一)糖尿病简介(二)病因及病理(三)糖尿病分型(四)临床症状(一)糖尿病简介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碳水化物、脂肪及蛋白质等代谢紊乱。特征为血糖过高及尿糖,临床上出现多食、多饮、多尿、疲乏、销售等,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中晚期多合并有心血管、肾脏、眼部及神经系统疾病。外科常合并化脓性感染、坏疽及术后创面长期不愈等症状。世界上多数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在0.1~0.2%,美国高达0.5~0.6%。我国总发病率为0.61%,
2、标准患病率为0.67%。40岁以下为1.0~1.5%,40岁以上猛增,60~70岁最高达4.27%。1996年我国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以每年200万左右的新患者在递增;世界卫生组织公布199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为1.35亿,其中以脑力劳动者发病率增高最为明显。(二)病因及病理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糖尿病有遗传倾向,如有明显的家族史,父母患糖尿病,其子女发病率可增至4~9倍,幼年糖尿病85~91%有家族史。孪生糖尿病患者单卵孪生一致性为48%,而双卵孪生为20%。尤其是Ⅱ型患者,共显性可达91%,Ⅰ型患者为54%
3、,孪生患者都有明显的遗传特征。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自身免疫性肾上腺者约为14%,患病率比正常人群高6倍。因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已被广泛注意,用病毒可直接复制糖尿病动物模型。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等药物可引起动物急性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是疾病或使用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胰导功能损害。如急性胰腺炎、胰腺癌切除术后等,都可引起糖尿病。(三)糖尿病分型世界卫生组织在1985年时,建议将糖尿病分为以下三型:1.西医分型(1)胰岛素依赖型,也称为Ⅰ型糖尿病,多见于幼儿及青少年,15岁以下发病,病情重、血糖波动大,
4、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因为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下,而胰高血糖素水平较高,故患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2)非胰岛素依赖型,也称为Ⅱ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患者多为肥胖,发病之初多无感觉,常在体检时或者有明显症状时才发现,病程缓慢,血浆胰岛素水平基本在正常范围内,一般早中期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如存在应激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3)其它类型,也称继发性糖尿病,多由胰腺自身疾病或其他内分泌改变引起糖尿病,症状和体征可同时存在。通常治愈原发病时,糖尿病症状随之消失,但有少数患者可转变为糖尿病。2.中医分型(1)上
5、消为肺热化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苔黄脉数。中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2)中消为胃热,多食而消瘦,便秘,自汗,苔黄燥裂,脉细数。(3)下消为肾阴不足,尿浊如膏,多尿少津,面色灰暗,乏力腰酸,舌绛而干,脉细数或细弱。(四)临床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第二章饮食治疗的原则(一)饮食治疗的原则(二)饮食治疗的目的(三)饮食治疗的核心(四)营养需要与食物选择(五)饮食治疗中的个体化(一)饮食治疗的原则饮食治疗对任何类型的糖尿病都是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治疗措施。糖尿病饮食治疗既要有利
6、于疾病恢复,又要能维持正常生理及活动需要。对儿童、青少年、孕妇及乳母等,还要考虑生长发育及胎儿生长的需要,以减轻胰导的负担,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药食结合,尤其是轻型患者,经饮食控制和调节,一般不需要服药或少量服药,血糖、尿糖即可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中重型患者,经饮食控制和调节后,减少服药,促使病情稳定,减轻或预防并发症发生。(二)饮食治疗的目的饮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糖,控制血脂,保持标准体重,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实际上,30%的成年糖尿病病人只需要通过饮食治疗,即可控制病情,不必服用药物。而需要服
7、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如果忽视饮食治疗,即使药物治疗也难以奏效。(三)饮食治疗的核心饮食治疗,即医学营养疗法,又称合理饮食或平衡饮食,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饮食。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一定数量不同种类的食物能使其中的营养成分互补,而且它们之间的比例必须达到生理的平衡。饮食计划应该种类多样、数量限定、比例恰当。第一是饮食治疗的“量”,也就是控制饮食摄入的总热量,保证病人每日从饮食中得到的热量达到生理需要量,以保持标准体重。第二是饮食治疗的“质”,也就是达到全面营养的饮食结构,既保证病人得到生理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8、,又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其核心包括“量”和“质”两方面的概念1.控制饮食摄入的总热量应该控制每日摄入饮食的总热量,但不是饥饿疗法。既要考虑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又要保证机体代谢和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保持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0%之间,达到±5%则更好。因此,肥胖和超重者的总热量要减少,消瘦和过轻者的总热量要增多;体力劳动增加,热量也相应增加。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者的总热量也要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