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35525
大小:2.18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7-12
《讲讲--记承天寺夜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古有一人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苏轼(1037—1101)字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体会作者在短文中含蓄表达的特殊心境,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掌握文言常见实词、虚词。理解全文的内容。疏通文意,背诵课文。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
2、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写作背景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思念弟弟的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苏轼开始很不在意,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
3、展越来越不潇洒,直到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到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对苏轼的被捕,他的弟弟苏辙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解释“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承天寺承天
4、寺大雄宝殿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自学生字词:生字解()衣藻荇()遂()至未寝()相与()jiěxìngsuìqǐnyǔzǎo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5、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听课文朗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户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散步门想,思考步共同,一起第一次先学后教:对照课下注释,先解释红色的字、词,再翻译句子。(小组内讨论3分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
6、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清澈透明盖连词,相当于“原来是”小组内讨论2分钟:庭院中的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惋惜无人赏月)小组内探究:(3分钟)再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赏析写景语句。第二次想学后教:自学指导:5分钟1、简叙作者的写
7、作思路。(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2、文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2、文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色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竹柏影皎洁、空灵、清丽、淡雅月光如水赏析绘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
8、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三读课文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3、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次先学后教:(小组内探究、讨论2分钟)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