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课》教学设计富裕县逸夫学校周丽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总结复习。 2、在复习相关性质定理的基础上,应用定理解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渗透化归意识。 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中的合理性、数学证明的严谨性,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会用辨证的观点分析事物。
2、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梳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结构体系。2、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回顾知识问题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与判定定理?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师生活动:学生回顾平
3、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总结归纳,可能有学生归纳不完整,可由小组合作进行,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指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形成知识体系,在头脑中更有条理性的呈现出来,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些定理解决问题。2、夯实基础,小试牛刀1、在四边形ABCD中,AD=BC,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还应满足()A∠A+∠C=180ºB∠B+∠D=180ºC∠A+∠B=180ºD∠A+∠D=180º2、已知,ABCD中,∠A+∠C=200º,则∠B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21,BE⊥AC于E,且BE=5
4、,AD=7,则AD和BC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在ABCD中,∠DAB的平分线AE交CD于点E,CE=6,AB=15,则ABCD的周长=______.5、如图,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AC,若AB=4,AC=6,则BD的长是_______。(3题图)(4题图)(5题图)设计意图: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推理计算,巩固知识。3、综合应用,解决问题例如图,ABCD的AD边延长至点E,使DE=AD,连接CE,F是BC边的中点,连接FD。(1)求证: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2)若AB=3,AD=4,∠A=6
5、0º,求CE的长。(1)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考虑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再结合本题中所给条件,选择适合定理证明。追问1:F是BC边的中点,说明什么?再结合DE=AD,得到什么结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组对边相等。追问2:还有什么条件帮助证明是平行四边形呢?师生活动:题中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得到AE∥BC,从而证明出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2)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要解决四边形问题,通常要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追问1:如何使用∠A=60º这个条件?这样的特殊角一般要在什么三角形中发挥作用?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ABCD是平行四边
6、形,从而对角相等,得出∠DCB=∠A=60º,DC=AB=3,进一步引导学生过点D作DM⊥BC。过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这是平行四边形问题中常用的辅助线作法。追问2:在Rt△DMC中,由DC=3,∠DCB=60º,能求出哪条线段的长?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求出CM的长,再结合勾股定理求出DM的长。追问3:AD=4,F是BC边的中点,又能求出哪条线段的长?师生活动: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求出CF的长,进而求出FM的长。追问4:在已经求出FM,DM之后,能求出那条线段的长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DF的长,即CE的长。设计意图:本题是中考重点题型之一,
7、(2)难度较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推进,逐渐理清解题思路,渗透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这一解题思想,并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判定,勾股定理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目标检测,能力提升1.如图:在ABCD中,AC、BD交于点O,延长AC至F,反向延长AC至E,使AE=CF,GH过点O交AD于G,交BC于H,连结EH、HF、FG、GE,求证:四边形EHFG是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考察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2.如图,在△ABC中,E,F为AB上两点,AE=BF,EH∥A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