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桉例点评

王晓春桉例点评

ID:39620681

大小:46.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7-07

王晓春桉例点评_第1页
王晓春桉例点评_第2页
王晓春桉例点评_第3页
王晓春桉例点评_第4页
王晓春桉例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晓春桉例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案例:疯了——一个学生这么多的作业  阿卓  今天于无意间打开了一个学生的书包,沉甸甸的。  我打开一看,里面除了今天上课要用到的书本外,还有很多很多是额外的练习,我看了一下有《15分钟快乐训练》有《举一反三》有《江苏正卷》等等共13本,而这孩子已经做到老师讲到的地方!  我问她:“你用什么时间做呢?”她的回答是课间做,晚上做;玩的时间已经很少了。而且她没有不情愿的样子,我对她说:“我可以和你父母商量一下,让你少做一部分。”想不到竟然被她拒绝了。  傍晚遇到她父亲,谈到这一件事,他说了一句话:“不做,她不会,做过了,她就会了!你说怎么办呢?”

2、我只有苦笑,这孩子哪里还有休息的时间,哪里还有阅读的时间?  点评:王晓春  阿卓老师发来短信,希望我对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阿卓老师说得对,确实是疯了。这是失去理智,是在埋“定时炸弹”。我不知这孩子几年级,这样搞下去,如果过几年她突然死活不学了,得了学校恐惧症,或者去泡网吧,则我一点也不吃惊。这种孩子我见多了。面对这样的“逆转”,家长和老师自然都会做“万分震惊、不可理解”状,他们应该明白,这颗炸伤他们的“定时炸弹”正是他们亲手埋下的。  短期行为,形象工程,此之谓也。  先不说这种做法违背素质教育精神,即使单纯为了应试,这也是很笨的办法

3、。应试也可以搞得比较轻松的。如此“拼体力换质量”,是把体力劳动的规律用在脑力劳动上,“科技含量”太低了。  “不做,她不会,做过了,她就会了!”孩子父亲这话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要先“会”,然后才能“做”出来,这位父亲弄反了。现在老师留的作业,基本上不是使学生学会新知识,而是使学生“复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业起的主要作用是巩固记忆、熟练技巧,从本质上讲,“学习”的意味并不多。  这位父亲的观点必然导致一个结论:做题就比不做强,多做就比少做强。这正是“题海战术”的“理论依据”。许多教师都是这样说而且这样做的。  再往下推论,

4、就会逻辑地得出一个大家不便说破的“真理”——只有加重学生负担,才能考得好成绩!  片面地强调“熟能生巧”,闭着眼睛不承认“多能生厌”。只看见了眼前收获的分数,没看见孩子浪费了多少精力在做无用功,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权甚至休息权。这是符合人性的教育吗?  凡是错误的做法,都来源于错误的教育理念和错误的逻辑,不是偶然的。所以要改正错误,先要“刨根”。  “刨根”刨过了,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些额外作业不是老师留的,就尽量不要再做了。若孩子积极性很高,那就让孩子自己筛选一下,凡是熟悉的、做过多次的、比较有把握的题,就千万不要做了,因为那是浪费

5、时间。腾出时间来玩、休息、看课外书。  我们也许暂时无法把孩子从应试教育中拯救出来,但是我们起码可以把孩子从“最笨拙的应试教育”中拯救出来。    --------------------------------------------------------------------------------案例:同事的孩子如何教?  1、少“汇报”  孩子家长在身边,双方沟通再方便不过,于是班主任就容易大事小事不断向家长汇报。我的经验,这样弊大于利。你若报喜不报忧,家长当时高兴,期末总结不佳,会认为你哄他;你若报忧不报喜,总是告状,则即使他脾

6、气再好,也难免不高兴,甚至会怀疑你对孩子有成见,因为人类没有爱听自己孩子缺点的;你若喜忧均报,稍好一点,但他也有不耐烦的时候。所以比较好的办法是避而不谈,我看半个学期交换一次意见就够了。  2、少谈论  应该尽量避免在同事中谈论同事的孩子。老师们素质不同,关系冷暖不同,谈论孩子很容易引起大人的矛盾。慎之!  有人说,我谈她的孩子多么多么好还不行吗?不行。你说一个人的孩子好,不是在反衬另一个人的孩子没出息吗?有些老师对这个是很过敏的。再说,如果这孩子以后退步了,你怎么办?  3、少关注  没有必要对同事的孩子多加关注。因为这种关注可能增加孩子的

7、优越感,造成其他同学对他的迁就或者嫉妒,是在害他。  4、少照顾  连关注都不可多,照顾更要谨慎了。选三好生啊,当班干部啊,应该看作与他的家长无关的事情。  但是也不可以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同事的孩子格外严格要求。这没必要,而且可能引起孩子本人的不满。小孩子不会理解你的苦心,他大概会认为自己倒霉的。  5、少套近乎  不可对孩子说“我跟你家长是同事,关系多么多么好,所以你应该给我挣面子,配合我工作”等等。这是把私人关系带进工作,动之以情不是这么个“动”法。教师爱学生,就因为他是学生,不要掺杂其他条件。你既然可以依据特殊关系要求学生帮你,学生就可

8、以借口特殊关系要求你照顾他,最后被套住的还是班主任  6、少施加“身份压力”  有的班主任这样做工作:“你可小心,你妈妈是这个学校老师。你若表现不好,我立马就告诉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