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职校论~kO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1年第25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王凝(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基础部江苏徐州221000)【摘要】心理学家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将人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分析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内涵,阐述了这两种注意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总结了德育课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及德育课的时效性.【关键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德育课教学在中职技校的德育课教学中.普遍
2、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常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热情澎湃.可是学生却表情呆滞,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摆弄手机等小物件.究其原因有很多,除了学生对德育课程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人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这两种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在提高德育课教学效率方面,也有及其重要的实践作用1无意注意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把双刃剑.有时为教学服务.有时也会降低课堂效率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刺激物和人的主观状态首先.刺激物在教学中的影响.一些无关刺激物的干扰如
3、教室里新增添的几盆花卉,教室的宣传栏和公告栏张贴物的频繁变化,窗户外的风景,走廊里行走与交谈的声音,教师的新装新发型等都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刺激物上面,而分散学习的注意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上课时的各方面干扰.教师要学会适当化解.尽量减少其不良影响如教师更换新装时,可以提前几分钟到达教室.让学生先适应教师的新装这个刺激物.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就已经接受了教师的新装.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新装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再是分散他们注意力的刺激物了.此外.在教学中有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刺激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无意注意为教学服务.例如在刚上课的时候.学生尚未从课间休息中
4、调整过来,注意力很不集中针对此情形.教师在上课初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好时可以不着急请学生坐下,而是故作停顿.这时学生因为好奇会慢慢静下来,最后目光都集中在教师身上;或者学生问好后教师请学生坐下,目光注视大家,却迟迟不开口说话.学生也会因为好奇而把目光渐渐地都集中在教师身上这样在开课之初.教师就利用”无意注意”规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分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突然停顿,突然拍下手,大喝一声等方式拉回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讲个趣味性强的案例.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其次.学生的主观状态也是引起无意注
5、意的重要原因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身体情况等都会对人的无意注意产生影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符合其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对学生来讲很实用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在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心情愉快的时候.会对许多平时不易引起注意的事物产生注意:相反,当学生身体状况欠佳,过度疲劳或烦恼,苦闷时.平时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可能就不受注意.据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学生的负担,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身体状况.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出现.应及时重视学生情绪的调节.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无意注意引起的注意
6、是一种短暂的注意.强化时间不长.在教学中不宜使用过多.引起学生专心听讲的最持久的方法是利用有意注意2有意注意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有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有意注意.假如一个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很差,要想上好德育课并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那是不可能的.要想使学生德育课的有意注意增强,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2.1加强学生对学习目的的理解有意注意是服从于一定目的的注意.因此.对学习目的的理解是影响有意注意稳定和维持的首要因素.对学习目的理解得越具体,越明确.就越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动机.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动机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意志力
7、,从而克服困难.把注意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上认为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学科教学无关的想法和只在开学第一次课上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学习这门学科.而不太注意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来理解学习目的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学生有意注意的维持.对于德育教师来说这些想法和做法尤其要不得,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德育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尽量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此外还要注意将学习目的的教育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