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69448
大小:3.65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6-29
《文言文翻译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执教:石永红文言文翻译2008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1、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一、课本提炼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人名可以保留)沛公军霸上(地名可以保留)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无需翻译的、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内容可保留)人名地名无需翻译的、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内容}可以保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通假字换成本字)(
2、“授”,“讲授”。)(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者,……也”,虚词构成的固定结构,可换成“是”。)(“所以”,译成“用来……的”。)(与现代汉语意义有差异的词,可以换成现代汉语通行的词)通假字单音节词虚词与现在有差异的词}换成本字双音节词规范的词通行的词{文言文翻译方法死生,昼夜事也。(“生”,是偏义复词的陪衬字,可删。)唯予马首是瞻。(“唯”和“是”是宾语“予马首”前置的标志,可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可删。“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删。)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偏义复词的陪
3、衬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删文言文翻译方法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中的宾语“何”翻译时应调在“操”后。)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好事者”为定语后置,翻译时应调在“少年”前。)掭以尖草,不出。(“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调在“掭”前。)甚矣,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翻译时应调在“汝之不惠”后。)文言文翻译方法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中的倒装部分要调文言文翻译方法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译时补充主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充谓语)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充宾语)竖子不
4、足与()谋。(译时补充介词宾语)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充介词)文言文翻译方法省略的部分要补充完整。文言文翻译方法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联系上下文,“背”应译为“背叛”)文言文翻译方法联系上下文揣摩关键实词的含义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字”翻译法留换删调补联翻译口诀通读全文领会大意逐字逐句斟酌词义人名地名保留不译汉字通假换成本字偏义复词删去陪衬特殊句式调整语序省略句式补充通顺字词句篇前后联系忠实原文力求直译高考引练2003
5、年高考题(全国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一匹,太宗怒,将杀之。(裴)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号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文言文翻译方法字词落实法把每个字、每个词译
6、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字词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由选文可知,此乃人名,保留于是能够朝廷折断与现代汉语义同,可保留脸面依从裴矩于是能够朝廷折断,不肯脸面依从。????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遂”解释成“于是”,不合理。如果“遂”前讲原因,“遂”后讲结果,这时解释成“于是”是可以的。但文中写“太宗怒,将杀之”,裴矩这时敢进谏,太宗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对他表示赞赏,因此,“遂”应解释成“竟然”才合理。?“廷”释成“朝廷”,不通顺。“能”是能愿动词,“折”是动词,那么“廷”是在“能愿动词”和“动词”之间,“廷”是什么词性呢?运用语
7、法知识可以知道,这儿的“廷”应作状语,这是一种活用,即“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在朝廷上”。方法:利用语法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折”解释成“折断”,不合理。从选文叙述内容看,并未讲要折断什么,而是谈了进谏的事,因此,“折”应解释为“辩驳,争论”才合理。?“面”释成“脸面”,不通顺。“肯”是能愿动词,,“从”是动词,那么“面”是在“能愿动词”和“动词”之间,“面”是什么词性呢?运用语法知识可以知道,这儿的“面”应作状语,这是一种活用,即“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当面”。方法:利用语法知识,解决
8、疑难问题方法: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003年高考题(全国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