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37860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5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放飞蜻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9、放飞蜻蜓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学情分析:本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
2、蜻蜓极其他动物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时间:2课时教具准备: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有生字组成
3、的词语;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2、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教具准备: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走近蜻蜓 ⑴(出示蜻蜓休息图片)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出示课后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⑵吃食(学生发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板书:吃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中的语句。(注意“孑孓”的读音) 小结:从蜻蜓的吃食,我们可以发现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所以要放飞蜻蜓。⑶尾巴①(学生发言)(板书:尾巴)关于蜻蜓的尾巴,
4、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发言,3、4人)(点击出示课件)请你把课文中描写尾巴的语句读一读。(指名2人读)②陶行知说:“据说,在它——(学生读)。”这个说法正确吗?陶行知先生用了个“据说”,这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学生发言)“蜻蜓吃尾巴”原来是这么回事。(点击出示课件——“蜻蜓交配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学生摘写资料
5、(提醒写姿)。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读书的体会写在书的旁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③现在谁能完整地为大家介绍蜻蜓尾巴的特点呢?(指名介绍,齐读——看课件)⑷眼睛(学生发言)蜻蜓的眼睛十分特别。(板书:眼睛) 老师边引读课文边出示课件:它的眼睛很大(点击出示:大眼睛)结构很复杂,是由(引读)——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点击出示:无数小眼睛)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我们一起把描写蜻蜓眼睛的语句读一读。(齐读) 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⑴示范批注。 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
6、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比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展示课本吃食部分)同学们请看,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指名读)我们可以把它补充在旁边,一起来读一读。。 (示范补充吃食:)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大家不忙写,老师补充了吃食方面,请你们按这样的方法补充其他方面,好吗? ⑵合作批注。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讨论确定补写哪方面的内容,(点击出示:1
7、.确定补写内容;);然后认真仔细地阅读资料,划出要补写的相关语句(点击出示:2.读、划相关语句;);大家共同商讨你划出的材料是否恰当,再补写在课文中相应的位置(点击出示:3.补写材料;);最后小组内练说并确定一名发言人(点击出示:4.确定发言人。) 学生补充,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介绍;提示:你不但找得准确,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 ⑶合作成果展示(注意错别字的纠正,病句的指导,语言表达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先来补充蜻蜓的尾巴,哪个小组先发言?学生展示、交(注意:①指导以“我们这一
8、小组——”介绍;②口头语言的训练。)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学生介绍完后询问:你们小组还有人要补充吗? 其他小组还有补充的吗?——(集中介绍完一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