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

ID:39043865

大小:6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24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_第1页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_第2页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_第3页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_第4页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作者:高力克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启蒙时代转型伦理学面临的中心问题。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和斯密以“正义—善”二分法开创了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有效地回应了随着商业社会的兴起而来临的古今道德转型问题。其后,福泽谕吉的“私德—公德”范式,梁启超的“私德—公德”、“道德—伦理”范式,李泽厚的“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范式,为苏格兰启蒙伦理学之双轨范式的东亚回响。在苏格兰、日本和中国启蒙运动中,双轨范

2、式以“公共伦理—个人德性”的复线伦理观,提供了辩证地处理道德之常与变、建设现代公共伦理和继承古典美德传统的理论构架。公共伦理的兴起,表征着由古代而现代伦理转型的趋势。现代社会的公共伦理,不同于古典时代的个人美德,而是一种以普遍性、非人格的公共规范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社会伦理。从个人美德到公共伦理的古今道德转型,是启蒙时代道德哲学面对的中心课题。苏格兰启蒙道德哲学的“正义—善”复线伦理观,提供了一种灵活处理公共伦理与个人德性、现代与传统、德性之变与常的双轨道德范式,成为转型伦理学的一种开放而稳健的经典

3、理论模式。这种苏格兰的双轨范式对转型伦理学影响深巨,我们可以在其后明治日本和晚清中国的启蒙运动中屡屡听到它的东方回响。一、斯密的“正义—善”范式在现代早期的18世纪,处于商业社会兴起的“大转型”中的英伦三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催生了新商业社会的价值体系,并导引了由中世纪宗教道德而现代社会道德的伦理转型。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伦理学以建构商业社会的新道德为宗旨,其具有鲜明的转型伦理学的特征。苏格兰启蒙伦理学的理论进路,是以两种道德的分殊,为新商业社会的公共伦理开辟道路。大卫·休谟(DavidHu

4、me)和亚当·斯密(AdamSmith)的伦理学说,都具有双轨道德论的特点。休谟的道德哲学以正义论为中心。其“道德学”将道德体系分为“正义”和“其他的德”两类,且以“正义”为理论重心。在休谟的道德体系中,道德被分为“社会的道德”与“自然的道德”两类,正义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仁慈、同情、慷慨等则被归入自然的道德。对于休谟来说,正义是一种起源于共同利益感之约定的社会规则,正义不仅是财产权乃至社会的伦理基础,而且是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斯密承袭和发展了休谟的正义伦理学,将正义归为规则伦理的核心德目,并将道德

5、区分为“正义”准则与“仁慈”等其他美德两种类型。斯密进而发现,“正义”是一种具有社会强制性的法则,是一种“必须”如此的底线伦理;“仁慈”诸美德则具有个人的选择性,属于“应当”如此的美德伦理。仁慈是人类的善良美德,正义则是构成社会秩序之基础的伦理支柱。斯密以建筑为喻,分析“善”与“正义”两种道德:“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作出劝戒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

6、崩瓦解。”对于道德体系的大厦来说,“善”的美德伦理是“装饰品”,“正义”的底线伦理则是“支柱”。“正义”与其他美德的差异,斯密又借语言学作喻:“正义准则可以比作语法规则;有关其它美德的准则可以比作批评家们衡量文学作品是否达到杰出和优秀水平而订立的准则。前者是一丝不苟的,准确的,不可或缺的。后者是不严格的、含糊的、不明确的,……一个人可以根据规则学会完全正确地合乎语法地写作;因而,或许可以学会公正地行动。……但是,却没有哪种准则能确实无误地引导我们写出杰出或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样,虽然某些准则能使我

7、们在某些方面纠正和弄清楚我们对美德可能抱有的一些不完善的想法,但却没有哪种准则可以使我们确实学会在一切场合谨慎、非常宽宏或十分仁慈地行动。”斯密指出,古代道德学家往往坚持以不明确的方式追求美德,而晚近的自然法学派则主张按照确定性的戒律行事。前者像批判家那样写作,后者则像语法学家那样写作。斯密强调,正义并非什么值得感激的善行,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正义仅仅是一种阻止我们去伤害周围邻人的消极的美德。易言之,“正义”作为消极道德,是一种“必须”(不……)的否定性道德,即人类社会起码的伦理规则;“仁慈”等积

8、极道德,则是一种“应当”的肯定性道德,其体现了人类善良崇高的美德和道德理想。斯密进一步发展了休谟关于“正义”与其他美德二分的思想,他将“善”与“正义”归为两种不同层次的道德:“善”(应当)作为个人美德,是高尚品德;“正义”(必须)作为社会规则,则为底线伦理。“仁慈”趋近于宗教,“正义”则与法律为邻。休谟、斯密关于正义与其他道德二分的双轨道德论,区分了以正义为中心的公共伦理和以仁慈为中心的个人美德。苏格兰哲学家围绕“正义”的道德分殊,凸显了现代社会之公共伦理的价值。古典道德以表征个人美德和理想人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