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陈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ID:34502929

大小:9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7

陈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_第1页
陈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_第2页
陈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_第3页
陈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_第4页
陈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文发表在《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1期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美德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与创新”(批号:09BZX05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号:12&ZD122)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陈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摘要:关爱伦理学是西方上世纪下半叶伴随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试图与西方主流道德理论相抗衡的规范伦理学。它强调具体情景下的关爱关系、关爱、体验、响应或响应能力等,而

2、不是抽象、普遍的道德规则。它的内容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颇有争议,但只有将其理解为一种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它才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规范伦理学。关键词:关爱,关爱关系,关爱伦理学,美德伦理学,情感主义关爱伦理学是西方上世纪下半叶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最初为女性主义者,后来为更多的伦理学家所推崇的一种规范伦理学,其标志性人物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吉利根(CarolGilligan)和诺丁斯(NelNoddings)。女性主义关爱伦理学家认为传统的主流道德理论(主要指功利主义、义务论和契约论)及其研究方法都带有男性的偏见,因此必须改

3、变。她们强调“关爱”在道德思考中的重要性,主张以关爱关系(caringrelations)的研究视角取代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正义视角”,以对具体关爱关系中的“响应”(respond,response)或“响应能力”(responsiveness)取代主流道德理论的不偏不倚的普遍原则,以关爱伦理学取代主流的道德理论。关爱伦理学提出之初是为了与西方主流道德理论相抗衡,但自身的内容却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比如,它究竟是怎样性质的一种伦理学理论?作为一种试图与主流道德理论相抗衡的伦理学,它究竟应当以何种概念作为它的基本概念(prim

4、itiveconcepts),是“关爱”,还是“关爱关系”?“关爱”的概念究竟应当作何理解?特别是,它是否应当解释为一种美德伦理学?本文拟在介绍关爱伦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理念、关爱概念等的基础上,重点论证关爱伦理学何以应当理解为一种美德伦理学——一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一、女性主义与道德心理学关爱伦理学和女性主义运动有着不解之缘。女性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一种反对性别等级和性别歧视的思潮,它“既是一种理智的承诺,也是一场追求女性正义和结束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的政治运动”。Virg

5、iniaHeld,“TheEthicsofCare,”TheOxfordHandbookofEthicalTheory,ed.DavidCopp,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p.554.女性主义者强调体验(experience)。她们所说的体验“不仅包括科学经验观察,也包括文学艺术的体验,不仅包括思想,也包括活生生的感受,不仅包括感觉印象,也包括行为的体验,不仅包括我们自己的感知觉,也包括我们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体验。”VirginiaHeld,“TheEthicsofCare,”p.

6、555.女性主义者认为西方主流道德理论只是建立在男性体验的基础上,然而,女性的体验对于道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缺少女性体验的道德是有缺陷的道德。女性的体验通常都涉及对家庭和朋友特殊关系的维护与经营,大量对孩子和家庭中老人或病人的照料,而不是不偏不倚地和陌生人打交道。而这种对亲人的深情和对他们需要的“响应”在上述这些8环境下似乎能够比功利主义的理性计算更好地提供道德行为的指导。参见VirginiaHeld,“TheEthicsofCare,”p.555。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西方主流道德理论都是关于正当行为的道德理论,这些理论都要

7、求不偏不倚,反对感情用事,没有给偏爱留下任何余地。然而,正是这种偏爱将关爱者和被关爱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主流理论完全忽视了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群体认同的问题。参见VirginiaHeld,“TheEthicsofCare,”p.556。正是在女性主义对主流道德理论批判的背景下,诞生了关爱伦理学。关爱伦理学起源于教育心理学领域里女性主义者对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批判。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美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即关于儿童道德信念和态度

8、形成发展过程的理论。他的理论被视为当时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典范。上世纪50年代末,科尔伯格通过一系列实验,提出了三种水平六个发展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按照他的理论,道德发展可分为前成规(preconventional)、成规(conventional)和后成规(postconventional)三种不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