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88916
大小:476.8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3
《《菊与刀》 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人类学》课程论文《菊与刀》中期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任课教师:学生姓名:______专业:学号:2014.11.2444《文化人类学》中期读书报告《菊与刀》读书报告——在“耻感文化”下看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理论(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对《菊与刀》一书作了出版信息、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的介绍,并基于本书的核心“耻感文化”,对该书中运用的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理论以及渗透在文本中的人类学思想结合书中实例进行分析,主要为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最后提出了该书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人类学研究的启示。关键词菊与刀耻感文化文化
2、人类学比较研究文化模式1著作介绍1.1出版信息菊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增订版)/(美)本尼迪克特(Benedict,R.)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013.7重印)1.2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本姓富尔顿,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两岁丧父,祖辈曾参加独立战争。1909年毕业于瓦萨学院(VassarCollege),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文化人类学,师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FranzBo
3、as1858—1942),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36年被任命为该校人类学系主任。1922年至1926年对北美印第安部族进行调查,为其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4年《文化模式》(PatternsofCulture)一书出版,成为文化人类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奠定了鲁思的学术地位。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TheChrysanthemuma
4、ndtheSword)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亲自访问欧洲,却因紧张的跋涉和过度的热忱损害了健康。1948年9月因冠状动脉血栓病逝,时年61岁。鲁思是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之一,受导师博厄斯非常深远的影响,同爱德华·萨丕尔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CulturalConfiguration),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鲁思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日语:文化の諸様式)》与《菊与刀》最为著名。尽管她论述的重1《文化人类学》中期读书报告要性已
5、被其他理论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问题与关怀,至今仍受到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视与关注。1.3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标志着战事即将走入尾声,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须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的政策很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而日本是一个在文化上完全不属于传统西方文化范畴的国家,一系列对日政策的问题随之而来,突出表现为两大问题需要进行研究:第一,盟军是否能够不进攻日本而使日本投降?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1943年6月28日
6、,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的海外情报局的聘请,担任文化研究基础分析的负责人,研究欧洲和东南亚各国的民族性,运用“文化人格同型论”分析各国文化模式,撰写专题报告。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重点迅速转向日本,战时情报局设立了日本科,本尼迪克特也集中精力研究日本。1944年6月,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研究日本的任务,利用文字图像资料,并对在美的日本人进行调查,并于1945年5月开始撰写关于日本天皇的备忘录和关于日本文化的报告。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即《菊与刀》。1.4内容简介全书总共分为十三章。书名中的“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
7、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在第一章阐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第二章提出战时日本人的种种行为与令人费解的现象,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第三章)及有关习俗(第5—6、第7、第8、第9、第10、第11各章分论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而这其中又穿插了第四章所论述的明治维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在第十二章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此概念在第十章中正式提出),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
8、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比较是全书的核心,而此种比较也渗透在各章节对于恩、义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