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79874
大小:1.40 M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9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河北省成安县实验小学倪志兰【教学背景分析】本单以“角度”为主题,《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这两首古诗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蕴含哲理。《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同时也蕴含了一个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有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
2、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大意,明白“千寻、闻、畏、缘、题、横、侧”的意思,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2、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通过想象和对比,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3、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苏轼和王安石的画像,复习两位诗人的古诗。2、揭示课题《登飞来峰》、《题西林壁》,理解题意。3、引导学生质疑:这两首诗为什么安排在“角度”这一单元。一、自学交流、解释诗句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借助注释,同桌互相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3、汇报自学情况。(1)读诗,分句解释
3、诗句大意,提示重点字义。(2)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三、对比学习,深入理解1、自由读两首古诗,发现其共同点。(朝代、“只缘身在”诗句相同、借景明理)【设计意图】聚焦两首诗的共性,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2、对比读两首诗,体会不同哲理。(1)、学习《登飞来峰》A.抓住诗中重点字、句谈体会,如:千寻、浮云。B.补充课外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C.结合感受有感情朗读。(配以古筝背景音乐)(2)、学习《题西林壁》A.抓住诗中重点诗句谈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4、同。B.播放庐山风景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感受庐山的不同景致。C.观察实物,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D.补充诗人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3)、诗人站在“最高层”和“此山中”的感受一样吗?A.学生结合诗句谈感受。(《登飞来峰》中,诗人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浮云才不会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题西林壁》中,诗人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有些迷惑,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B.回忆《望庐山瀑布》,体会相同的山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设计意图】背景资料的补充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起到作用。四、回到整体,梳理全课1、小结,揭示单元“角度”这一主题。不同的山有不同的感受,相同的山也有不同的感受,这其
5、实就取决于诗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角度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尽相同。2、配乐朗读两首古诗,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五、作业设计。1、背诵古诗。2、课下搜集描写“山”的古诗。【板书设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