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

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

ID:38734926

大小:4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8

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_第1页
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_第2页
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_第3页
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_第4页
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建构《电荷》一课教学案例大连市42中学刘冲一、课例背景随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的广泛推广,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的探索着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到一起的最有效的途径。于是生成了许多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例如探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等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等客观因素,教师应合理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力求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建构主义突出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将学生视作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学中强调学生将知识内容与原有知识结构的连接,不求一致答案的获得,而是

2、个性化的知识内化的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其目的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形成新的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帮助者,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本节《电荷》一课对初中生来说内容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设计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力求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但是仅仅做好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以问题为导向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直达教学目标。否则学生的思维会过于发散,一部分学生会仅仅看热闹,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为了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学

3、目标和本校学情,我尝试做了以下教学设计。二、课例呈现(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

4、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   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第三部分

5、: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   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重点、难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

6、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四)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羽,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的引入 :演示1:用

7、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或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有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学生实1:学生自己用塑料笔杆、塑料尺与头发或衣服摩擦做类似的实验。) 师:这是什么现象? 生:这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师:我们在本章中就要学习电的知识,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摩擦起电现象来认识电的世界。 新课教学 :师:大家还知道生活当中还中哪些类似的现象,能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吗? 生1:用塑料梳子在头发上摩擦,靠近碎纸屑,能吸引碎纸屑。 生2:家里看电视时,打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