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49564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7
《从做学问的角度谈人生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做学问的角度谈人生规划(一)(2011-04-0618:14:23)转载 转眼已到不惑的年纪,看这40年,经历不少,教训也不少。如果人生能倒过来活,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回顾我从20岁到30岁这十年,有虚度光阴的感觉,让人不胜唏嘘。下面我只是从做学问的角度,给年轻人一点建议,希望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能有所帮助。 在大学以前,中国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规划,父母和老师已经替你考虑好了,那就是尽可能考好一点的学校,一切都为这个中心服务。 假如20岁你进入大学,这时候你要自己规划你的将来了。大学的诱惑很多,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浑浑噩噩混日子。如果你想靠做学问吃饭,就必须
2、要耐得住寂寞了。所有的自然科学都以数学为基础,所有的数学课要学好,这是根本。将来你能不能成为牛人和大家主要看你的数学功底了。对于通信、电子、自动化等方向,要达到数学系优秀本科生的水平,当然可能是你在硕士甚至是博士才提高到那个水平的。本科阶段是读书阶段,要尽量涉猎多的课程,不一定深和精,但一定要广,重点掌握这门课的思想和精髓。 人的成长和树相似,你吸取的营养越多,你的根扎的越深,越广,你越可能成为一棵大树。同时,树的成长很缓慢,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但是,过了几年,你也许会突然发现树的令人惊奇的变化。 读研究生是做学问的必经之路,注意不要让英语和政治花费你太多时间,
3、因为,将来你要靠专业吃饭的。建议,要充分利用大四的后半年。选一个好的学校和导师是必要的,他将对你的将来产生重大影响。读硕士期间,一般第一年还是读书,不过课程只局限于你的方向和相近的课题。这时候,好的老师会指导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了,初步的创新能力要在硕士阶段培养。负责任的老师会给你提供一些他做的课题和方向,而且把相关文献给你,让你读。其实,硕士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一般人是发现不了好的结果。当然,如果你能在数学学报、电子学报等一类期刊上发文章,对于你直接找工作,甚至考博都有帮助。 下一步就是读博士了,这个阶段入门的压力不大,导师一般有很大的权力,如果你表现出很好的
4、科研潜力,即使你考试出现一些差错,他会想办法帮你的。理工科的博士一般4-6年才能毕业,建议你换专业时跨度一定不好太大,否则很难毕业。进入门槛后,你的所有事情都由你自己规划了。第一年还是读书,修学分,但课程不多,有很多时间读文章,好的导师一般一周能见一、二次,从宏观上给你指导。经过本科和硕士的锤炼,你应该很熟悉你所在的领域,而且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研能力。进入博二,你就要和导师谈心,决定你做的小方向了。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的方向有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一方面靠与导师的交流,另一方面读你的方向上那些大牛的文章,以及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可以说博士阶段是压力最大的
5、阶段,每天你生活的重心就是读文章和发现问题,然后考虑如何解决它。这是一个痛苦煎熬的过程,现在一般的名校博士生毕业时都要求发表两篇以上SCI文章,我觉得只要一点一点读,一点一点做,达到要求是不难的。文章只要发表在一般国际知名期刊上就好,不一定是本领域最权威的期刊。从做学问的角度谈人生规划(二)(2011-04-0619:33:07)转载 当然,人还得吃饭穿衣,因此,读书期间,可以做份兼职,用来改善你的生活。如果你的导师有充足的经费,他人也很好,也许他会给你一些生活费。这里,我要呼吁那些博导们,也许硕士生太多,你照顾不过来,但是,对于博士们,大部分已经成家,要尽力多提携
6、他们,比如每月给一点经费,用来买书,买文具等,帮他们度过难关。说大一些,这是真正为教育事业做事。但是,很遗憾,个别人已成为政治家和商人。在这里,我要感激我的硕士生导师李登峰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程正兴老师,他们都很体谅学生。 读书的过程很清苦,也很漫长,这靠你有足够的毅力,才能支撑你走下去。 30岁,如果你能顺利博士毕业,就要祝贺你了,从此,你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十年磨一剑, 但是新的路才刚刚开始。青年人,还是要尽量去一个好的学校发展,有好的平台和体制,当然要暂时牺牲一些眼前的物质利益。最起码要去一个有本方向硕士点的大学,在待遇和平台上做一个平衡。 博士毕
7、业,一般聘为讲师,在毕业的前三年,要把副教授评上,这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受过科研训练的人来说,这一般不是问题。刚毕业,婚姻、工作、生活上的事比较多,要静下心来,学问不能丢。刚毕业,经费少,讲师收入低,科研是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也是为将来打基础。总之,这个阶段还是奋斗阶段。 每年都有一次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的机会,一直到35岁(女老师40岁)。现在,基金的平均资助金额达到了25万,如果能申请到,能大大改善你的生活。我周围够条件的朋友,很多人都有了。有5篇以上的SCI文章都有很大把握,不要求很好的平台。数学上还有天元基金,截止到35岁,有3万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