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59829
大小:8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4
《消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并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思考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实践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路是“消元”,化二元—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2、通过代入消元,使学生初步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和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对较复杂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处理。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养成良好的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实践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灵
2、活运用代入法的技巧体会代入消元法和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温故知新问题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 问题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3: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问题4: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判断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解决问题为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二)出示问题情境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x+y=222、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2x-7y=81、分析师生互动。2、思考,小组交流1、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课起着过渡作用。2、让学生体会到方程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越性。3、培养学生的合
3、作交流与分析表达能力。(三)例题分析试一试:用代入法解方程组y=x-3①3x-8y=14②分析:方程①中的(x-3)替换方程②中的y,从而达到消元的目的.方程化为:3x-8(x-3)=141、通过对上面具体方程组的讨论,归纳得出:(1)找到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是1的方程,表示成x=?或y=?.(2)方程组经过等量代换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变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1、师生互动,理解2、小组内交流学习,展示交流成果1、为概念的引出做好铺垫。2、由浅入深,精辟总结消元思想。3、及时强调让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加完整。(四)例1(在实践中学习)例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2x+3y=16①x+4y=1
4、3②1、归纳出代入法的概念2、根据解题过程讨论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3、出示练习题.指明学生板演4、强调易错的地方和检验的习惯(五)拓展提高若方程5x2m+n+4y3m-2n=9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六)知识小结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3.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巧:①变形的技巧;②代入的技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熟练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检验结果是否正确.1、思考后独立完成,老师与个别学生互动适时指导2、分析和回答解题过程3、讨论、交流:4、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明确思路:变形—代入
5、—求值—写解5、实践中学习,方法比较中得出技巧1、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尝试解答2、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他学生给予评价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学生特别关注1、培养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学生形成解题思维之后,放手让学生完成,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3、揭露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障碍,并及时更正,使学生少走弯路。4、明确了方法,还要融会贯通,领悟了思路,灵活应用。1、知识的相互联系与应用。2、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通过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和学生分享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勤于总结、
6、善于反思则是能力提高的快车道。(七)布置作业A组:必做题B组:选做题 课后独立完成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八)课后反思板书设计8.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思想——消元方法——代入【课后反思】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课时,这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已具备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基础,因而学生有能力自主探索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整体教学过程如下:1.从问题入手,发现谁代换了谁,从而探索归纳出用代入消元法
7、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2.师生共同用代入法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同时规范每一步的书写要求。3.由学生独立用代入法求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其中一名学生板演,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在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及注意点。4.由学生独立练习,达到完全掌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目的。因此,今后在课堂还要善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