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

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

ID:38362920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1

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_第1页
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_第2页
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_第3页
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明确常见文言虚词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考查能力等级层次为B。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3套试题专门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相对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设题方式主要采用比较式,即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其中每组有一个句子选自教材,以降低考试难度,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注

2、重知识迁移、突出实践运用,体现学以致用。但北京卷和广东卷所考虚词的例句全部来自高考文言文选段,没有选教材中的例句;四川卷、北京卷和上海卷是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福建卷、新课标卷和江苏卷则以翻译题型考查重点虚词“以”、“于”和“之”。与2011年相比较,今年虚词“以”考查次数仍居榜首,多达12处,其次是“为”考查了7处,“之”“其”“而”考查了5处,“于”考查了4处,“所”“且”“则”“乎”“与”“者”考查了1至2处,北京卷考查的虚词“然”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范围。而“何”“乃”“若”“焉”“也”“

3、因”六个虚词没有设题考查。为了帮助大家系统有效地做好高考文言虚词的备考复习,现将2012年高考所涉及的13个文言虚词逐一解析如下,以供参考。时间仓促,难免纰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以例1: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安徽卷)例2: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江西卷)例3: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山东卷)例4:何以为报妻卧草中以号(北京卷)例5: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广东卷)例6: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湖南卷)例7: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

4、使工以药淬之(天津卷)例8: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但以刘日薄西山(四川卷)例9: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浙江卷)例10: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福建卷)例1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新课标卷)例12: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解析】例1中两个“以”字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可译为"而"或省略不译。例2中的“以”均为连词,前者表目的,意为“来”;后者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略不译。例3中“以”,前者为介词,“以……为”意为“让…

5、…担任”;后者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例4中的“以”前者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或不译。例5中的“以”,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后者是介词,意为“把”。例6中的“以”均为介词,意为“用”“拿”。例7中的“以”前者是连词,表目的,意为“用来”;后者是介词,意为“用”“拿”。例8中“以”均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例9中“以”是连词,表因果,意为“因为”。例10中“以”是连词,表目的,意为“来”“用来”。全

6、句翻译为:天地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例11中“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全句翻译为: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来谋求国内安定太平。例12中“以”是介词,意为“把”。全句翻译为:(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礼遇他,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为例1: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安徽卷)例2:卒不为宗亲求位为击破沛公军(山东卷)例3:恐为他人得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北京卷)例4: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湖南卷)例5:时又

7、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四川卷)例6: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上海卷)例7: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广东卷)【解析】例1中两个“为”均为介词,前者读wéi,是被动句式“为……所”结构的一部分,意为“被”;后者读wèi,意为“替”“给”。例2中“为”均为介词,读wèi,意为“替”“给”。例3和例4中的“为”均为介词,表被动,意为“被”。例5中“为”前者是动词,意为"成为"“作为”;后者是介词,是被动句式“为……所”结构的一部分,意为“被”。例6中的“为”前者动词,意为

8、“作为”“当作”;后者是介词,意为“替”“给”。例7中“为”均为动词,意为“成为”。之例1: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江西卷)例2: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津卷)例3: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湖南卷)例4: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广东卷)例5: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解析】例1和例2中“之”都是结构助词,意为“的”。例3中“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4中“之”,前者是结构助词,意为“的”;后者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