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教学反思

马说的教学反思

ID:38258445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7

马说的教学反思_第1页
马说的教学反思_第2页
马说的教学反思_第3页
马说的教学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马说的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马说》的教学反思陈慧慧在学校的开放周里我接到了一个任务,就是上一堂古文观摩课我选择的是韩愈的《马说》,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做了尽心的准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最后呈现出来教学的效果,却出乎意料的不尽如人意。在沮丧之余,在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希望能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一直在想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创意作秀还是我们平时真实的课堂风采?曾经以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开课,常常绞尽脑汁,希望能够出奇制胜。但是在听了一些大师级人物的课以后,我慢慢地明白了,大智若愚,大而化之之谓圣,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业务水平,才能切切实实地上好

2、每一节课,“出奇制胜”一次两次也许有用,但并不是我们制胜的法宝。我上了一堂也许不让人十分满意的课,但是其中有失也有得。我忽略了“一课一得”的道理,没有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考。但有点可取的是我对课文的细节进行了仔细的揣摩和精心的设计。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可以从陶渊明无法施展抱负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隐居避世;毛遂则抢抓机遇,敢于自荐,敢于表现而后成就大业的故事入手。也可以从伯乐和千里马和《马价十倍》的故事入手。但最终我选择了后者。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引出所要讲的课文。这种设计比较贴近文章的内容也能引发

3、学生的兴趣。但在课文分析过程中片面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因为我觉得在45分钟里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将课文分析透彻是很紧张的。虽然我在几天前就已布置学生预习,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习上也花了半节课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自己翻译。但心中还是把握不大,所以还是决定直接从解题开始。从效果来看,学生一开始愣住了,不知“说”是什么东西,教学的节奏过快学生的思维没能得到充分的启发,在整堂课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并非课堂的主人但在导入和在疏通文字这一环节时,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是可取的。比如说在第一节的“故虽有名马,……”中的“虽”字,绝大多学生都认

4、为是“虽然”,只有一位学生认为是“即使”。我就请她来解释原因,然后我又作了补充说明:“虽然……但是……”表示的是转折,“即使……也……”表示的是假设,“虽”后面的内容是已经成立的,而“即使”后面的内容是假设的。这时我注意到我面前的几个孩子会意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他们已有所领悟,但我想既然讲了,就该讲透彻。我就又列举了下文中的“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中的“虽”字,让学生运用我说的方法进行比较品味,哪个该是“即使”,哪个该是“虽然”,在我这样的点拨之下,学生很快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多的学生对我点头示意他们明白了。那时,我觉得很有成

5、就感。但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顾忌的比较多,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关键字的解释上稍嫌潦草,特别是文末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字,我只是简单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说了一下是个反问句,没有问个“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品味揣摩,更没有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来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这里能再多花几分钟,并且能结合课后练习四来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也就不会有结尾的松懈了。关注的第三个细节是课文“托物寓意”的用法。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托物寓意”的手法,我觉得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在处理这个环节时,我先不讲寓

6、什么意,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千里马的被埋没,食马者的可笑,作者有着怎样的感情?孩子们都能说出:对千里马的被埋没是很同情的,惋惜的;对食马者的无知是嘲笑、讽刺、批判、鞭挞;从字里行间还看出作者渴望伯乐,期待伯乐,呼唤伯乐。我又接着问孩子:作者写这文章,是不是想把我们每个人都培养成能识别千里马的食马者呢?学生纷纷说“不是的,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在学过《海燕》、《白杨礼赞》后,学生已经明白,解读文章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要看到字面下的东西。看见孩子们在我的诱导之下,按照我的计划一步步的逐渐靠近中心,我很是得意。接着又

7、紧追一步,“那千里马就和我们生活中的……”,我问题没抛出,孩子们就已抢着回答“有才能的人”,“那‘食马者’呢?”“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人。”“那伯乐呢?”“会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那也就是说作者只不过借这千里马的故事来说他想要说的了。”学生直点头,“那就是说全文用了……”,有反应快的学生又抢着回答说“托物寓意”,我还是担心有些孩子没明白,也为了巩固一下,我让大家跟着我一起说,“借千里马的被埋没对被埋没的人才表达痛惜之情……”关注的第四个细节是在结束课文时介绍作者。我想,如果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上没有遇到类似的处境,是不可能

8、产生这种体会的。我设计在揭示文章中心后再让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我故意如此的。一般来说都在开始时介绍,但我觉得这样很是牵强附会,是为了介绍而介绍。我觉得我让学生在这时介绍是一种水到渠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堂语文课,莫不如此?多关注课堂的细节,也许能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