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62471
大小:32.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28
《初三下古文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以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不是,是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他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理屈词穷,无话可说。1、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你从段中“行十日十夜”读出了哪些信息? 交代事情有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2、
2、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3、宋何罪之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3、墨子将欲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置于理亏境地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最能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极具欺骗性的一个句子是什么?宋何罪之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4、“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试简析文中墨子的论说技巧。答: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3、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A、本文主要通过 对话描写 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将楚宋两国的物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 必为有窃疾矣 ”。B、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 攻械尽 、 守圉有余 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诎(公输盘诎)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
4、答)C、文中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2、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答: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3、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4、从选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最少说两点)。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
5、侵略者收敛野心。、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人和 ”,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多助”和“ 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 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答: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
6、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答: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但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7、答: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答:人才造就需经受苦难的磨练;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D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
8、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第一段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