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

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

ID:38042939

大小:6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3

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_第1页
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_第2页
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_第3页
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_第4页
资源描述:

《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樊城区学校年级小学语文导学案课题:14、邮票齿孔的故事课型:阅读课课时:2课时(第1课时:导学、独学、对学、群学);第2课时(预展、大展示、评学)学习目标:1、我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3、我懂得了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个体探究分享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启发探究随堂笔记导学引航目的、方法、时间独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重点摘记成果记录规律总结导入:欣赏各种

2、各样的邮票。提问:谁是集邮爱好者?邮票代表的是什么?走进文本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内容:走进文本,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法:1.我会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2.我能圈出“我会认”的生字和它所在的词语,读正确流利后,想想记字的方法。3.我能读准下列词语,并注音。求助举动吸引整齐研究立即仍然4、课文中有哪些数量词,找出来读一读。一张邮票一位先生一枚别针一台机器一家小饭馆5、我要用心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生字,并认真地把生字在田字格中描红书写一遍。6、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那个人和阿切尔都很善于动脑筋?7、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呢?为什么?对学

3、(检查落实独学任务)检测:1、互读:对子互读课文。2、互查:对子用红笔互查独学3、4、5题。并交流记字方法和写字窍门及相似经历。3、暴露易错点。群学(突破重难点)合作研讨:1、“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从“仍然”一词你又知道了什么?2、邮票的齿孔还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发,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预展:针对展示方案,分组思考展示方式及预展。展示主题: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丰富积累方案一:掌握字词,夯实基础建议:认读、听写易错的生字、词语。方案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建议: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品一品:结合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就

4、在我们身边。3、演一演:用课本剧表演故事。方案三:拓展延伸,丰富积累建议:可以用朗读、讲故事、采访、歌舞等形式展示以下内容:1、谈谈你身边会动脑筋,会观察的人。2、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走出文本拓展延伸内容:走出文本,丰富积累学法:8、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力》。9、查找邮票的起源。当堂测评分层达标落实基础★看拼音,写语词réngráněrqiěfāngbiànshǐyòng(  )(  )(  )(  )zhěngqíyīngguóqǐngqiǘgōngs

5、hì(  )( )(  )(  )发展能力:★★1、请把下列词语组成句子并加上标点。的  发明  谁  邮票  知道  打孔机  你们  是  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壮  妹妹  鸡蛋  许多  画了  的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填。  一位(  )  一台(  )  一张(   )  一把(   )一枚(  )  一副(  )  一部(   )  一条(   )提升素养★★★写一写:如果

6、有一天,你见到了阿切尔,你会对他说什么?我想对阿切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