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雄:布伦塔诺的“现象”理论

刘向雄:布伦塔诺的“现象”理论

ID:38036337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刘向雄:布伦塔诺的“现象”理论_第1页
刘向雄:布伦塔诺的“现象”理论_第2页
刘向雄:布伦塔诺的“现象”理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刘向雄:布伦塔诺的“现象”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布伦塔诺的“现象”理论刘向雄我常常用到“现象”一词,我似乎可以知道我所指的现象是什么,但是一旦我深入思考现象为何时,却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日常生活中,我可以说“某某现象”,这通常表明现象是一种外在之物呈给我感官的感觉,在我来说,它是被动的,因为它“被”我所表象,因此,我把呈现这种现象的叫做被表象之物;而对于我来说,我是主动的,我主动地表象,表象是我的一种意识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区分出现象所带来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从外在于我自身的方面,现象是外物呈现出来的,被我所感觉到的,它来自于外在于我的方面。二、从我自身方面,现象就是表象,它是一种意识活动,是我自身固

2、有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现,感觉是理性思维的基础,认识现象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预定地认为,在现象之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这种本质不会被我们的感官所感觉,需要对现象进行分析从而通过理性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认识的目的。在我看来,被表象之物所呈现出来的仅仅是一种符号,我所看到的事物、触摸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闻到的味道、尝到的滋味等等都是外物所呈现给我的信息,这种信息反映到我的头脑中,就成为一个个与之相对应的符号,经过不断地经验,在思维的作用下,把符号进行分析和归纳就构成了我对事物的把握,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现

3、象或者依赖于现象的理性思维和理性把握。而这种把握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不,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感觉,例如,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我所看到的色彩应该和他人所看到的色彩一样,但是,如果我是一个色盲者,那么,我所看到的色彩就和他人不一样,造成了色彩的缺失——问题在于,我和别人都面对着同一个被表象之物!对于其他的感官也是如此。我所接收的信息和他人接收的信息从物理上来看应当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我本身的结构和他人的不同,因此在接收现象时造成了不同的反映。同样道理,世界上众多的生物,在感官的结构上各有不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哪一个才反映了真象?外在于自身的被表象之物所传递的信

4、息不会因人而异,它不具有思维和选择的能力,从而,真象与假象的区分并不在于事物的呈现方式的不同,而在于信息接收者的感官结构、文化知识、所处角度、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由于其所接收到的信息来源是一致的,因此,换句话来说:现象都是真象。现象是作为一种符号来出现,在现象之后并不存在着感觉无法获得的本质,如果一定要说存在本质的话,那么我要说现象就是本质。现象不仅仅来源于外在之物,而且还可以从我自身呈现出来。我的情绪、记忆、判断等等都不是外在之物所给与的,如果说与外物存在关联,那么可以是外物引起的,也不是通过感官感觉得到的,相反,它固有地存在于我的意识当中,被我体验,为我捕捉

5、。这是我自身给与自身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心理现象,它不同于物理现象。但是,就上文来说,被表象之物是外在的,比如房子、电脑、树木等等,可以为我的感官所感觉。但是,有一种被表象之物,即表象活动本身,为什么能这样说?我可以看到,我可以回忆我的表象活动从而产生新的表象活动,例如,我回忆在大学的时候的一次散步,我看到高大的树木,我的心情愉悦。我现在的回忆同样引起了我的心情愉悦。因此,表象活动本身也可以成为表象活动的材料。布伦塔诺认为存在着一种“意向性”,这种意向性为心理现象所特有,意向性是对某物的关联,这种某物不仅仅是指外在之物,而且也是心理现象。当我们感觉到、思考到、想象到某

6、物——尽管事物不一定存在,那么,我们就与这个事物发生关联。这样,如果把表象作为一个过程或者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不限制任何的材料来源,并且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新的材料来源。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对现象进行表达,但是这是我仅仅是我个人的思考,在以后的文章中,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更多、更深地论述到现象以及现象学,谨此作为我的一篇不成熟的序言吧!布伦塔诺时现象学运动的先驱,他的意向性理论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又直接的启示作用,对胡塞尔影响颇深。但是,这并不是说,研究布伦塔诺是进入胡塞尔现象学的一把钥匙,而是,沿着胡塞尔的思想轨迹来研究现象学,布伦塔诺自然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国

7、内没有布伦塔诺的著作译本,在资料来源上贫乏,所获得的资料多数是转引而来或是二手资料,因此,无法保证对他的“意向性”理论理解的完整性。布伦塔诺认为:“每一种精神现象都是以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称作对象在意向上的(有时也称作内心的)内存在为特征的,并且是以我们愿意称作(虽然并非十分明确地)与内容相关联,指向对象(这个对象在这个语境中不应理解为是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内在的对象性为特征的。”①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意向上的(有时也称作内心的)内存”怎么理解,这种提法来源于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有一种“理智”或“理解”的能力,这种理解或理智的能力在于与事物相联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