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ID:38020916

大小:27.9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3

《包身工》导学案_第1页
《包身工》导学案_第2页
《包身工》导学案_第3页
《包身工》导学案_第4页
《包身工》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包身工》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2、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4、联系时代背景,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学习重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难点】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导入新课】这是一群正值花季年华的

2、少女,脸上还稚气未脱,最小的年仅14岁,但她们已承受了超负荷的劳作。营养不良的她们却要像机器人一样干活,没有休息日。足足干了4个月,只拿到50元工资!她们想走却走不了,处境十分悲惨。这是发生在日本独资企业上海景条针织有限公司里的真实故事。绝迹了半个多世纪的“包身工”又重现各地,“包身工”的悲剧又在各地上演。今天,学习夏衍的《包身工》,你又会有哪些感想呢?【知识链接】一、报告文学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

3、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2、《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二、作家作品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创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

4、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习过程】第一

5、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3、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一、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猡luó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6骷髅(kūlóu)噩梦(è)怔住(zhèng)锭子(dìng)2、词语解释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大权(生:让活;杀:叫人死;予:给;夺:掠

6、夺)横七竖八:有横有竖,杂乱无章三差两错:指意外可能发生的错误(差、错:错误)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二、整体感知二、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他们的生工作条件怎样?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一类是背景材料,即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

7、融合在一起的?三、文本探究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2、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3、作者是如何预言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的?四、小结思考:《包身工》是如何将“包身工的一天”的叙述材料和“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背景材料有机组合起来的?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经纬交织,层次清楚。6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