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

ID:37849742

大小:219.2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01

上传者:U-2517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_第1页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_第2页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_第3页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_第4页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0!&1(#.!1(*$1*!2(/&$%".,))345!!5$35&!"")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陈方竞(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摘要:鲁迅的大量著述表明,他始终在思考并追寻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鲁迅是从“文化背景”和“生存境遇”出发来展开他的思考的,日本、俄国及东欧弱小民族、欧美这三个地区在他的思考中居于特殊重要的位置,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所在。鲁迅针对这三个地区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同亦有别,其国家的生存境遇与中国别亦有同,对中国现代文学走进这三个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关键词:鲁迅;中国现代文学;文化背景;生存境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构想的实历程。现,这一方面是让中国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则是让世界一了解中国。如果说,“五四”时期鲁迅思考和努力的重心,是极力倡导把外国文学译介到中国,使中国认识世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在鲁迅的思考中,日本占界;那么,“五四”后他则更加重视使中国现代文学以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为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日本其本来面目推向世界,使世界认识中国。显然,后者较与世界的联系所决定的。之前者,历程更为艰难,至今仍不能说真正实现。在这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区,在文化一历程中,留下了鲁迅的深深足迹,凝结着他焦灼而深渊源上,有一脉相承之处,近、现代以来,两国关系更邃的思考。加密切。鲁迅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七年之久,“日本体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在鲁迅的思考中,日本、验”在他的早期思想和文学观的形成和丰富发展过程俄国及东欧弱小民族、欧美这三个地区居于特殊重要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鲁迅认为,“日本虽然采取位置,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所在,亦是他努了许多中国文明,刑法上却不用凌迟,宫庭中仍无太力的重心所在。鲁迅认为,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监,妇女们也终于不缠足”;日本虽然“并无固有文明&(’"年以来由于列强的入侵,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和伟大的世界的人物”,“然而我以为惟其如此,正所以地;而日本、俄国及东欧、欧美之于中国,因其所在地使日本能有今日,因为旧物很少,执著也就不深,时势域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同亦有别,其国家的生存境遇与中一移,蜕变极易,在任何时候,都能适合于生存。不像国别亦有同,因此,这三个地区对中国现代文学必然存幸存的古国,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在着理解程度上的明显差异和接受时间上的先后差距。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当历史在&%世纪下这就是说,“文化背景”和“生存境遇”,是鲁迅思考中半叶给“落后的亚洲”提供了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机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两个根本之点;他正是从“文化遇时,日本迅速崛起,摆脱“东方文明”的故弊,面向背景”和“生存境遇”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日西方,涌入世界大潮;与日本的“脱亚入欧”不同,中本、俄国及东欧弱小民族、欧美这三个不同地区提出了国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固有文明”,被迅速发展的世界不同的思路,并付诸实践,做出了富有意义的贡献。从潮流抛在后面。鲁迅肯定日本的“蜕变”,赞其在诸多中可见,由于“文化背景”和“生存境遇”的不同,决方面“已经著了相当的功绩”[&]!’*。从鲁迅的这些话语定了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必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中不难看出,当“五四”中国开始挣脱“固有文明”的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方竞(&%’($),男,浙江海宁人,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卷#%%*年)束缚,开始自身脱胎换骨的改造时,日本与中国的固有显然,在鲁迅看来,由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的相近联系,以及日本业已形成的与世界的广泛联系,使他自和文化血脉的相通,两国之间不仅存在着久远的文学渊然把日本看成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这是他在日本写出源联系,而且,近、现代以来,当两个民族幡然变革一系列论文的重要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进一步说,时,其文学仍然具有某种亲缘关系———日本现代文学中日本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因此,把中国现代文学的那些敢于正视现实和富于民族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推向日本,就显得相当重要。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立人”以“改造民族灵但是,鲁迅面对着的又是这样一个事实:鸦片战争魂”的启蒙作品,是内在相通的,具有相一致的社会变以后,中日两国强弱不同,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泛滥,自革意义。这就是说,与鲁迅译介日本文学所说“很可以恃强大,甲午海战及“马关条约”使中国人蒙受了近代医许多中国旧思想上的痼疾”一样[!]!"$,把中国现代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耻,而且,近现代之交中国所文学尤其是鲁迅的作品推向日本,也可以切中日本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无一不与日本谋求在华利益相关,的时弊,得到日本人民的理解和接受。所以,正是日这带来两国关系的极度恶化。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此的本,最早关注中国的“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感受和体验甚深!,这是他以及其他留日知识分子有着革命刚刚爆发,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即在日本报刊上发更加突出的民族危机感而变革意识强烈的重要原因。表《觉醒了的中国文学》和《以胡适为中心的汹涌浪漩显然,鲁迅的“日本体验”是含有上述这两个方面着的文学革命》等文章,鲁迅在写给他的一封信中,对的内涵的,这是留日知识分子不同于留学英美知识分子他“怀着同情和希望”对“中国文学革命”所作的“公的根本之处。但鲁迅更加看重的是,日本社会变革所提正评论”表示“衷心感谢”[#]’$(。事实上,在二战后的供的思想文化资源对于“五四”中国的重要性,他面对半个多世纪中,日本思想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极其关战争的阴影造成的两个民族的传统友谊的中断,两国人注,对中国现代作家尤其是鲁迅的作品的译介、研究工民由熟悉变得陌生,以致互相排斥和憎恶———力图通过作始终持续不断。对此,海外学者李欧梵站在客观的立中日两国之间在文学艺术上的交流来改变这一状况,认场上深刻地说:“从#%年代初发现鲁迅开始,日本的学为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有助于中国者、作家、记者是如此着迷于鲁迅作品。当然,部分原现代文学在与世界的广泛联系中萌生和发展,而且可以因是鲁迅在日本度过了他性格思想形成的时期。但还有直接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走进日本进而走向世界。!"!"更深刻的原因:日本的地理和文化接近于中国,他们在年,鲁迅借助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反战剧《一个青鲁迅作品中可以直接发现,几乎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出年的梦》中的话语,提出了一个与中日两国敌对情绪相来的本民族精神忧患、苦难的影子。”[(]但是,鲁迅又清背的思路:“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楚地看到,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中国现代文学推向日才得永久和平,但非从民众觉醒不可。”[!]!"#。在他看本的进程,又明显受制于两个国家自近代以来相抵触的来,中国与日本的“交恶”,两国人民完全陷于敌对状一面———这直接根源于两国生存境遇的不同。鲁迅在与态,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所致,遏制战争,首先需日本学者、作家、记者的接触中敏锐地发现,他们自视要唤醒民众,这包括中国的民众。这样,鲁迅从事着一强盛而滋生的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歧视以致贱视贫弱项与两国战争情绪相背的工作———译介日本文学于中中国,对中国所作的面目全非的报道和反映;他曾经针国。由于中日“同是立国于亚东,情形大抵相锋相对地说:他们“来中国之前大抵抱有成见,来到中像”[!]#$%,译介过来的日本文学对于背负“固有文明”国后,害怕遇到和他的成见相抵触的事实,就回避。这的中国无疑更具有启蒙意义。鲁迅译介日本文学,着重样来等于不来,于是一辈子以乱写告终”[#]’)’。对此,在武者小路实笃、厨川白村等作家的具有敢于正视现实鲁迅是这样认识的,“日本作者与中国作者之间的意见,和富于民族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精神的作品。鲁迅认暂时尚难沟通”,原因首先在于,两方面的“处境和生为:这些作品“主旨是专在指摘他最爱的母国———日本活都不相同”[#]*$*,“只要是地位,尤其是利害一不相———的缺陷的”,“作者对于他的本国的缺点的猛烈的攻同,则两国之间不消说,就是同国的人们之间,也不容击法,真是一个霹雳手”;并且指出:作品“所狙击的易互相了解的”[’]#**。这种生存境遇的不同,直接构成要害,我觉得往往也就是中国的病痛的要害”,“多半切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于日本的阻障:比如,鲁迅的《阿+中我们现在大家隐蔽着的痼疾,尤其是很自负的所谓精正传》的日译本,迟至!"#"年才出现,明显晚于《阿+神文明”———“这是我们大可以借此深思、反省正传》的英文、俄文、法文译本;而且,最早翻译《阿的”[!]#$%&#$!。+正传》的日本学者井上红梅,鲁迅对他并无好感,针!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是与这一感受和体验直接相关的。 陈方竞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第$期&对他的翻译直言:“他和我并不同道”[!]"#$———这使鲁因:“因为境遇和时势”,“总最愿听世上爱国者的声迅愈益感到通过文学的渠道让日本人民正确如实地了解音”["],%“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中国的迫切和重要。如鲁迅$%&$年曾为日本作家山上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正义翻译的《阿’正传》做细致的审读,用日文为这部东西就特别多”[,]"$$;“听这几国人的声音,自然都是译稿写出("条校释[!])"*+)*(,努力使作品准确无误地真挚壮烈悲凉的”["],%,从中“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翻译到日本去。“九一八”事变后,鲁迅在对国民党政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府的“不抵抗”政策和“国联”对日本侵略的偏袒态度此而呼号,而战斗”,于是“历来所见的农村之类的景进行激烈抨击的同时,仍然保持着与诸多日本友人的联况,也更加分明地再现于我的眼前”[(]&(%。系和纯真友谊,以加强中日之间的文化和文学的交流。鲁迅对于俄国和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的理解与接如鲁迅在长达$#个月的时间里,每天用三至四个小时,受,“文化背景”的不同并没有构成其中的障碍,他看给日本友人增田涉几乎逐字逐句地讲解《中国小说史重的是人的“生存境遇”,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人民的略》、《呐喊》、《彷徨》等著作,帮助他把这些著作译介生存境遇的相近,可以克服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带来于日本。正是增田涉回国后写出的《鲁迅的印象》,成的文学传播、流通上的阻隔和障碍;因为孱弱民族的文为日本人民正确认识鲁迅、认识中国的权威性著作。鲁学首先是作家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生命体验形成迅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友谊是为研究者熟知的,他欣的精神要求的自然表现,集中反映了作家所置身的民然用日文为内山完造所著的《活中国的姿态》写序,肯族、民众与自我内在一致的生存困境:这种对民族、民定作者“将中国一部分的真相,介绍给日本的读众与知识者自我相一致的“生存境遇”的重视,体现了者”[)]!**。此外,鲁迅$%&*年还应日本改造社社长山鲁迅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因此,中国与俄国、东欧弱小本实彦的要求,选出中国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篇,民族的生存境遇的相近,正像鲁迅读俄国、东欧弱小民在《改造》月刊上以“中国杰作小说”为题发表,并为族的文学作品所感受到的那种“真挚壮烈悲凉”一样,之写“小引”,强调:“尽管这些作品还称不上什么杰“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作,要是比起最近流行的外国人写的,以中国事情为题肉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也同样能够在俄国尤其是材的东西来,却并不显得更低劣。从真实这点来看,应东欧的波兰及巴尔干诸小国家的人民中间产生共鸣。这该说是很优秀的。”["]&%%样,在鲁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中,俄国鲁迅认为:“日本和中国的大众,本来就是兄尤其是东欧弱小民族,就不能不居于前景位置。弟”["]&&,。在他看来,战争带来的两国人民之间的阴影$%!"年是《阿’正传》在西方世界发生影响的一是不会持久的,因为文学在沟通彼此的心灵。“度尽劫年。这一年,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梁社乾(-./01.234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确信:“日本和5.641),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俄国学者瓦西里耶夫(中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文姓名为王希礼),正在法国里昂学习的创造社作家敬的”[)]!*(。隐渔,几乎是同时把《阿’正传》译成英、俄、法文出版。鲁迅专门为俄文译本作序,说:“我的一篇短小的二作品,仗着深通中国文学的王希礼(7898:;<<353.=)鲁迅认为,中日两国虽然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先生的翻译,竟得展开在俄国读者的面前⋯⋯这在我是通的文化血脉,但近、现代以来,两国所处“生存境很应该感谢,也是很觉得欣幸的事。”[*]($鲁迅在这篇序遇”的不同,一定程度地延缓了中国现代文学推向日本文中谈到自己写《阿’正传》的意图是“写出一个现代的进程。可是,当鲁迅把目光转向俄国,尤其是东欧弱的我们国人的魂灵”,他认为《阿’正传》展示的中国小民族时,发现情形完全不一样。国民魂灵,及其体现的中国现代文学“打破精神幻像,世界如果以东、西方划界,俄国及其所属的东欧显揭示生存困境”的精神追求,与引起他共鸣的俄罗斯文然属于西方。东、西方在久远的历史中相互之间对对方学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因而能够为俄国读者所理解所知甚少,是两个几近隔绝的世界,形成迥异的文化背和接受。鲁迅对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似乎更感到亲近,景。从$%世纪至!#世纪,“华夏中心主义”和“欧洲中这是因为波兰及巴尔干诸小国民族和民众的生存境遇与心主义”都在趋于崩溃,东、西方文化各自开始走出自中国更为接近。他一生对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搜己的封闭状态而向对方靠拢。鲁迅在!#世纪初投身文寻、阅读、译介是不遗余力的:如波兰的显克微支是他艺之业时,立足东方,面向西方,统览世界文艺潮流,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年和周作人编译的《域外引起他共鸣的是俄国以及东欧的那些被损害的弱小民族小说集》,显克微支被选入的作品居全书之首;他为的文学。鲁迅不止一次地说明自己的这种共鸣产生的原《小说月报》“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翻译了《近代捷克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卷*&&(年)文学概观》,在“译者附记”中说:“捷克人在斯拉夫民入压倒输出。而且,中国与欧美在“生存境遇”上存在族中是最古的人民,也有着最富的文学”[!]"!#;他晚年着明显差异,中国自近代以来在欧美强势国家的武装侵直接参与创办《译文》杂志,在《译文》上发表了他译略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这使中西文化交汇和影介的罗马尼亚作家萨多维亚努的小说《恋歌》和保加利响的逆差性明显带有以强凌弱的剥夺与取代的性质。如亚作家伐佐夫的小说《村妇》。林语堂!#$%年发表文章果依照这样一种思路去认识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说左翼作家“今日绍介波兰诗人,明日绍介捷克文豪,现代文学只能窒息于以欧美为中心的后殖民主义的泛滥而对于已经闻名之英美法德文人,反厌为陈腐,不欲深中。察,求一究竟”,是“与妇女新装求入时一样,总是媚对此,鲁迅显然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从他留学日本字一字不是”[!&]。鲁迅撰文针对这种“西崽相”提出至“五四”前后以至$&年代的全部创作可以看出,他“世界文学史,是用了文学的眼睛看,而不用势利眼睛始终坚持的面向西方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是从中国自看的”,说“‘绍介波兰诗人’,还在$&年前,始于我的身的变革要求出发的,是建立在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摩罗诗力说》。那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作家对民族、民众与知识者自我内在一致的生存境遇的颇类波兰,读其诗歌,即易于心心相印,不但无事大之生命体验和精神感受之上的。因此,鲁迅对于中国现代意,也不存献媚之心”["]$%%’$%(。文学走向欧美,提出了一个迥异于日本、俄国及东欧的!#$(年,鲁迅得知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要将《呐喊》,思路,他强调在东、西方文化的逆差交汇和影响中,中尤其是《阿)正传》,译成捷克文出版,立即复信表示:国现代文学应确立自身的现代文化品格。“这事情,在我,是很以为荣幸的。自然,您可以随意*&世纪初,鲁迅面向西方,汲取达尔文、尼采等的翻译,我都承认,许可。”[*]((*鲁迅并且打破自己“不思想文化学说时,即提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惯例[*]$+(,应译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者之邀,请冯雪峰写了一篇介绍自己“在中国文学上的!#*+年,鲁迅积文学革命!&年历程之经验,进一步提位置”的文章!。鲁迅自己则抱病写出《〈呐喊〉捷克译出:当我们挣脱自身的“三千年陈的桎梏”,出而参与本序言》,他在这篇文章中说:世界的文艺之业时,因为自己的“迟暮”,“并未参与过先前的事业,于是有时就不过敬谨接收,又成了一种可我的作品,因此能够展开在捷克的读者的面前,这在敬的身外的新桎梏”———必须摆脱“这两重桎梏”,“内我,实在比被译成通行很广的别国语言更高兴。我想,我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们两国,虽然民族不同,地域相隔,交通又很少,但是可的民族性”[!*]%"#。上世纪$&年代,鲁迅在给一些青年以相互了解,接近的,因为我们都曾经走过苦难的道路,作家的书信中更进一步提出:“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现在还在走———一面寻求着光明。[!!]%*"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以见“中国的特色”[!$]$!+;“我以为中国新的木刻,可以采用外国的构图和刻法,但也应该参考中国旧木刻的构图模样,⋯⋯三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众一看便知道这鲁迅进一步将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延伸于是中国人和中国事”[!$]*#%,“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欧美。对此,他提出了一个有别于日本、俄国及东欧的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思路,他的这种思考,在上世纪$&年代显得愈益突出。“打出世界上去”[!$]$#!。*&世纪欧美不仅政治、军事和经济在世界具有前导鲁迅如此看重中国现代文学与自身文化背景相贯通位置和霸权性质,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影响世界发展潮的现代文化品格,我们通常仅仅从“文化”层面来理流,这决定了欧美在世界总体格局中的特殊地位。这解,归结为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即样,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在鲁迅的思考中欧美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只有具备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才可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中被“文化背景”迥异于中国现代文学走进欧美世界,显然更为艰难,因为中国的欧美世界所注意。实际上,鲁迅对此的思考要更欧美是一个从“文化背景”到“生存境遇”都迥异于中为深入,而且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如前所述,对于国的世界。由于中西文化在文化性质上的明显差异,中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鲁迅更为重视的是“生存境国需要借助西方文化来推动思想文化变革,因而呈现出遇”,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欧美强势国家与中国之间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影响的逆差性———对于中国,输“生存境遇”上的明显差异,才助长并加深了由于“文!见《鲁迅全集》第(("页注释"对此的说明。 陈方竞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第,期/化背景”的不同而带来的欧美强势文化的“中国观”的汉文”[+].*3,“关于中国文艺情形,先生能陆续作文发偏见,对中国的误解以致曲解———这种状况在根本上限表,最好。我看外国人对于这些事,非常模糊,⋯⋯青制了中国现代文学以其本来面目进入欧美世界的可能年又少有精通外国文者,有话难开口,弄得漆黑一性。比如,鲁迅针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曾多次提到中团”[,.].*3。鲁迅积极支持姚克协助美国作家埃德加·斯国人有必要读一读美国传教士斯密斯(!"#"$%&’()诺译介中国现代文学,并亲自为斯诺编选自己的《短篇所著《中国人气质》一书,认为这有助于我们“自省,小说选集》。鲁迅还应美国记者伊罗生之约,和茅盾共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同时强调“变革,挣扎,同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草鞋脚》,从选篇到提供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作者生平资料,投注了相当大的精力。鲁迅在为《草鞋的是中国人”[)]*+*。研究者在援引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脚》所写的“小引”中说:与《中国人气质》的联系的同时,往往忽略鲁迅同时强调这本书体现的仍然是美国人的“中国观”,以及由此至今为止,西洋人讲中国的著作,大约比中国人民讲为滥觞的对中国国民性的恶意曲解。《中国人气质》最自己的还要多。不过这些总不免只是西洋人的看法,中国早是以日译本发生影响的,而为日本的排华势力所利有一句古谚,说:“肺腑而能语,医师面如土。”我想,假用,诸如安岗秀夫所著《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视使肺腑真能说话,怕也未必一定完全可靠的罢,然而,也中国为劣等民族,而对中国国民性肆意加以丑化。鲁迅一定能有医师所诊察不到,出乎意外,而其实是十分真实每每谈到《中国人气质》一书,均要提及《从小说看来的地方。[,/]+32+,的支那民族性》:,-+*年,鲁迅写《马上之日记(七月鲁迅更加重视把.3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二日、四日)》,在借斯密斯的书谈中国国民性同时,主要针对的是安岗秀夫的言论进行正面驳斥,以说明自己译介于欧美,在他看来,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以其本来面切身感受到的中国国民性症结所在[,)];,-./年,鲁迅目走进欧美世界的关键所在。比如,鲁迅.3年代在国在《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中又将这两本书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以英文、日文刊物为多,如他先后并提,主要针对的仍然是后者,以《活中国的姿态》一在英文刊物上发表的《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中书为例提出:一个外国人,“倘使长久的生活于一地方,国文坛的鬼魅》等多篇文章,介绍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接触着这地方的人民,尤其是接触,感得了那精神,认文学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中一步一血痕艰难前行的历真的想一想,那么,对于那国度,恐怕也未必不能了解程。,-..年,鲁迅向姚克和斯诺建议:“现在新出台的罢”[)]+*0。,-.*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再次谈到内山完造作家中,也很有可以注意的作品,倘使有工夫,我以为所著《活中国的姿态》,说,“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选择一本,每人一篇,绍介出去,倒是很有意义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的。”[,.]+/*在鲁迅的具体帮助下,姚克协助斯诺编译出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倘以此自足,却有害”,《活的中国》一书,选入左翼作家柔石、张天翼、萧军、“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茅盾、郁达夫、丁玲等的小说。海伦在为《活的中国》善”[+]*1.。,-..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写的反映中国乡一书撰写论文《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的过程中,通过丈土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在中国出版,这部小说一反夫斯诺征询于鲁迅,鲁迅详尽回答了斯诺提出的种种问《中国人气质》的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立人”主题,几乎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全部内容,并重点说明题直接相悖,赞颂和鉴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土农民的了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产生之必然和取得的重要成绩。鲁诗意生活,出版后即受到一些中国人的好评。鲁迅在一迅和茅盾编选的《草鞋脚》选入更多的左翼青年作家的封信中尖锐指出:“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作品,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3年代动荡的中国社会方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方面面的现实生活。在鲁迅看来,左翼文学真实地展示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中国了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的工农大众的觉醒和反抗,体现了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中国向来的魂灵”。,-.,年,鲁迅应美国友人史沫特莱留下一个真相。”[,.]+0+2+0.在鲁迅看来,由于“文化背之约,在为美国《新群众》杂志所写的《黑暗中国的文景”尤其是“生存境遇”的深刻差异,欧美强势国家的艺界的现状》一文中,更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文学运人民认识中国,较之日本以及俄国和东欧弱小民族的人动的境遇及其价值:“现在,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民更为困难。所以,鲁迅.3年代反复强调这样一个意的文艺运动,其实就是唯一的文艺运动。⋯⋯现在来抵见:把中国现代文学推向欧美,这项工作应该由中国人制左翼文艺的,只有诬蔑、压迫、囚禁和杀戮;来和左自己来做。鲁迅多次写信给青年作家姚克说:“先生能翼作家对立的,也只有流氓、侦探、走狗、刽子手发表英文,极好”[,.]..-,“写英文的必要,决不下于写了。”[,*]在鲁迅看来,把直面中国社会现实而发展甚为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卷#$$.年)艰难的左翼文学介绍到欧美,能够充分显示中国现代文进一步说,左翼作家是在“人”的觉醒的基础上形成学在世界文学中不可抹杀的价值和意义。“阶级意识”的,他们的“阶级意识”在本质上要求的鲁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走进欧美世界,还有更深的仍然是“人”的问题,人的基本生存(人性)问题,人思考,这涉及到如何认识从新文学到左翼文学的发展。的“生存困境”问题。如鲁迅评价萧红的《生死场》所鲁迅在《〈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小引》中说说:“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了这样一段话: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他们以为只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要扫荡了旧的成法,剩下来的便是原来的人,好的社会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了,于是就遇到保守家们的迫压和陷害。大约十年之后,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阶级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可见,左翼文学揭示的“人”的问题,人的基本生者,而迫害也更加厉害,禁止出版,烧掉书籍,杀戮作存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存在于中国,具有中家,有许多青年,竟至于在黑暗中,将生命殉了他的工作国特定社会现实的具体表现形态,也自然存在于欧美,了。[!"]#$具有欧美特定社会现实的具体表现形态。这种对“人”的问题和人的“生存困境”的文学表现,是#$世纪世这是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自“五四”至%$年代的发展界文学的核心内涵,是世界文学形成的基础,当然也是历程所做的概括与总结,说明了#$世纪%$年代左翼文中国现代文学与欧美文学相通的重要基础。欧美读者基学与“五四”新文学在“人性的解放”方面是内在相通于对民族、民众与自我不可避免存在的生存困境的体验并一脉相承的,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与欧美文学相通之和感受,是可以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处。而且,中国现代作家从“人性解放”出发出现“阶语境的,是可以逐步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所展示的级意识”觉醒,是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压迫所致,是他们全部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这是鲁迅致力于中国现代在特定历史境遇和生存境遇中的生命体验的文学表现;文学最终走进欧美世界的根基所在。参考文献:[!]鲁迅(译文序跋集[)]**鲁迅全集(第!$卷)(北京:[+]鲁迅(坟[)]**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民文学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社,!+’!([#]鲁迅(书信[)]**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民文[!$]林语堂(今文八弊,人间世[,](!+%":(#’)(学出版社,!+’!([!!]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卷)(北[%]张杰(日本的鲁迅研究(一)[,](鲁迅研究月刊!++!(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而已集[)]**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民[&]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卷)(北文学出版社,!+’!:"&+(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书信[)]**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民文["]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全集(第’卷)(北学出版社,!+’!(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华盖集[)]**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民[.]鲁迅(集外集[)]**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民文文学出版社,!+’!:%#"/%%%(学出版社,!+’!([!"]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卷)(北京:[-]鲁迅(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人民文学出版社,!+’!(民文学出版社,!+’!:"!![!.]鲁迅(二心集[)]**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民[’]鲁迅(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第-卷)(北京:人文学出版社,!+’!:#’"(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翁奕波)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作者:陈方竞,CHENFang-jing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刊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SHANTOUUNIVERSITYJOURNAL(HUMANITIES&SOCIALSCIENCESBIMONTHLY)年,卷(期):2006,22(1)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7条)1.鲁迅译文序跋集19812.鲁迅书信19813.张杰日本的鲁迅研究(一)1991(07)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815.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19816.鲁迅集外集19817.鲁迅南腔北调集19818.鲁迅集外集拾遗19819.鲁迅坟198110.林语堂今文八弊1935(28)1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198112.鲁迅而已集198113.鲁迅书信198114.鲁迅华盖集198115.鲁迅且介亭杂文198116.鲁迅二心集198117.鲁迅鲁迅全集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成立强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鲁迅与郭沫若在"翻译是媒婆"问题上的分歧-贵州社会科学2009,""(2)鲁迅和郭沫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在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问题上,郭沫若提出了"翻译是媒婆"的说法,鲁迅在不同的场合与文章中多次批评了郭沫若的说法,认为贬低了翻译的地位.围绕"翻译是媒婆"的问题,鲁迅和郭沫若就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辨析,推动了现代翻译事业的发展.2.学位论文刘琼鲁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文学2006本文旨在揭示鲁迅的翻译在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中的作用,为鲁迅的多角度研究以及和鲁迅一样身兼译家、作家双重身份的翻译家研究提供一点参考。首先回顾了国内鲁迅研究尤其是有关其翻译研究的状况及兼具作家和翻译家双重身份的译家研究,指出兼具双重身份的文学家从翻译和创作两方面推动本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进程。接着,借鉴以色列学者Itamar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Theory)有关翻译文学在一国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及作用的论述,并结合鲁迅本人有关翻译和创作关系的言论,指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出现的翻译活动高潮以及由此带来的翻译文学的繁荣,对我国现代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催生作用。然后,分别从现代儿童文学、文艺理论的指导作用、现代汉语的形成各方面描述鲁迅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首先,他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一翼——儿童文学。鲁迅自己的儿童文学译作本身即从内容上丰富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儿童年龄特征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特点的研究又促使他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创造出“有益”“有味”的作品,即既要注重作品的教育意义,又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表现在语言上是简单如话,在题材上则是多样化。此外,鲁迅的译作诱发了其他儿童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他们为推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鲁迅的文艺理论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鲁迅曾两次集中翻译外国文艺理论,一次是20年代中期翻译日本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科学文艺理论的译介。尽管先前已有人翻译部分或全本,鲁迅所译《苦闷的象征》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最为广泛,从内容到表现手法对鲁迅自己的创作《野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为中国当时的文学理论著作提供了 参考。鲁迅对科学文艺理论的翻译是客观历史原因及其主观愿望双重作用的产物,有感于当时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一些“革命文学家”)包括他自己文艺理论知识的薄弱,及由此导致的“革命文学”论争的空泛,鲁迅着手科学文艺理论的翻译,主要是苏俄,尤其是后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翻译,对于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水平、推动革命文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特殊文学起到了指导作用。最后,鲁迅的语言观,深受他的翻译的影响,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欧化”这一语言观,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直译”甚至“硬译”而产生的“欧化”汉语,在某种程度看来可说是现代汉语的雏形。经由“欧化”对外来词语、句法的引进,再经过本国文学语言的滋养,现代汉语最终走向成熟,而鲁迅对“欧化”的大力提倡,在其翻译、创作中的亲身实践,对这一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鲁迅的翻译活动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3.期刊论文陈方竞.CHENFang-jing需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4.期刊论文周仁政.ZHOURen-zheng鲁迅·现实主义与政治时尚——《呐喊》、《彷徨》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研究之三)-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由鲁迅<狂人日记>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传统是观念的传统而非方法论的传统.其本质是否定的现实主义而非"批判的现实主义",这带来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政治时尚化:由启蒙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追随中国现代文化和政治革命的步伐,由否定的一极走向肯定的一极,政治化的情绪表达代替了文学化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性的理性表达.5.学位论文汪铮现代语境与传统精神——关于鲁迅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比较研究2005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源于中国社会现代意识的发生,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反映。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现代意识产生的原因,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启蒙思想与审美主义。这两种思想都来源于西方,并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在发生初期高扬的两面旗帜。然而,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形成,西方思想的进入虽然产生了强势影响,但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虽然在来自于西方的启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现代文人打出了“反传统”的旗号,但传统文化精神却在隐性的层面发挥着它的强大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意识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是西方现代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也体现出与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迥然不同的特点。本文以鲁迅、郭沫若这两位“五四”新文学的主将为范本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背后的这种文化诱因。论者以为,从鲁迅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活动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与作用一方面体现于两人深厚的旧学底蕴,体现于在传统士人精神的感如下表现出的入世的人生态度,体现于受地域文化的熏染下而形成的文化人格与艺术趣味;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与作用还体现为一种“先在视域”,使得两人在接受和传播西方现代思想时表现出强烈的功利色彩。于是,中国的现代文学便处在这样一种奇特的现代语境当中。一方面是对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借鉴,现代性因素在鲁迅与郭沫若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又比较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有的个人化意绪,更多的是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当,从而呈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迥异的特征。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新的经典,也因为他们深厚的创造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成就了中国文学新的传统。6.期刊论文陈方竞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学术研究2008,""(1)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在"文革"十年受到重灾,鲁迅研究长期孤立地进行,没有结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不出鲁迅研究具有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重建的整体联系的意义.鲁迅立人思想的启蒙性、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和整个现代文学影响的整体性和根基性、他的杂文显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倾向的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都要求将鲁迅研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中进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尤其应关注他一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翻译文学的深刻联系.这是以往研究界忽略的方面.7.期刊论文曹禧修.陈灿平21世纪鲁迅研究回顾、展示与瞻望--"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旁述摭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7(5)2006年4月广州举行"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既回顾和总结了上个世纪以来的鲁迅研究,也对新世纪鲁迅研究提出新的希望和期盼,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当前鲁迅研究的活力.如何理解鲁迅的"向左转",鲁迅是自由主义者吗,鲁迅的超前性和高峰意义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发现并阐释,鲁迅作品还有阐释的足够空间吗,国外鲁迅研究动态如何,中国鲁迅研究向何处去,如此等等,这些鲁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某种回应.8.期刊论文陈方竞.CHENFang-jing鲁迅的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应予深化的论题-中国文学研究2005,""(2)把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的重新审视产生的是中西文学之间的"不对应感",这主要根源于对鲁迅的现代主义缺乏充分的认识.鲁迅的现代主义表现在对民族、民众与知识者自我生存困境的"三位一体"的体验之中,自我生存困境的生命体验中加深了他对民族尤其是民众生存困境的体认,在对民族尤其是民众精神层面的生存困境的体认过程中,深化并强化了他在自我生存困境中对孤独个体存在意义的体验和思考.鲁迅的这种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9.学位论文翟新颖认同焦虑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以鲁迅及其文学实践为中心2008认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概念,它与现代对主体性的发现密切相关,并且是在专门领域,特别是精神分析学派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由最初的心理学领域渐渐走向社会、历史等更广阔的领域,并且在“语言哲学转向”的大背景下,更加地重视语言实践方式。这样,文学与认同就有了密切的联系:文学表现认同与文学影响和塑造认同。我们尝试给这种联系一种具体化的场景,把它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中来,尝试阐述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主要是个人身份的认同焦虑和民族国家的认同焦虑,如何在百年来的文学中得以展现的,这种展现又有怎样的特点。为此,我们选择了鲁迅。在鲁迅及其文学实践中,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追求始终是一个从未放弃的目标,他期盼的是“真的人”的出现,摆脱一切的人为桎梏,甚至包括民族、国家。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担当意识并未在鲁迅身上消失,鲁迅强调的作为个体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恰恰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悖论,却如此和谐地统一在鲁迅的思想中。中国现代文学在内容上,主要是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认同焦虑,后者其实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也就是说,家国的忧虑远胜于个人的自主性的寻求,它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体验:这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的表现。此外,中国现代文学自身,从学科建设上来说也存在认同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传统与现代、文学与政治的多重焦虑。这种焦虑并没有在当代消失,而是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文化主体性的建立也日益被提上日程。10.期刊论文在交锋与探索中前进的鲁迅研究——"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综述-学术研究2006,""(7)2006年4月8日,为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鲁迅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发起召开了"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就鲁迅的精神思想和文学创作等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研讨.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dxxb-rwkxb200601001.aspx授权使用:新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wfxjshz),授权号:3843482d-6bac-4ab0-86bd-9e4800f840d9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0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