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97450
大小:2.36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31
《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课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桥之美吴冠中吴冠中(1919—2010),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中国现代画家。1942年,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曾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朗读与思考:1、文章写了哪些桥?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画家眼中的桥1、文章写了哪些桥?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本文中提到的桥有“小桥流水人家”;石拱桥;茅盾故乡乌镇的石桥;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高山峡谷间的铁索桥、竹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铁路桥;鹊桥等。作者并
2、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作用,从中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存在着很多饱含画意的景致。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1)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2)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3)写长桥之美。(4)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之美的总特征举例说明各自的作用(美学效应)桥普遍具有的作用石桥与苇丛相配合舒畅石桥与细柳合作销魂长桥与水面配合满足风雨桥的廊与亭驻足联系形象重叠交错在不同环境中起着不同的形式和作用。乌镇苇丛上的石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3、江南乡间的石桥风雨桥与急流配合给人安闲、自在之感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石桥与苇丛配合显得疏朗开阔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为何又举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呢?从反面说明桥的设计在注重实用的同时,也应注意美感,要与周围环境搭配.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语意蕴
4、涵丰富,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请找出文中有关句子,加以品味。语言品味: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
5、一口舒畅的气。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
6、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读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仅仅就为了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向我们展示桥之美吗?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比较阅读: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内容上:《桥之美》是用举例子的方法点明桥在画家眼里美在何处,《中国石拱桥》重在介
7、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写法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南京长江大桥风雨桥座落于美国密执安州的麦基那克海峡大桥是工程师戴维.斯坦曼的杰作.悬索跨1158米,总跨2626米,共用49,500公吨建筑钢材,仅钢索就重达9900公吨。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的追寻对你有什么感触或启发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拓展延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