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 体味情感 感悟生活

心音共鸣 体味情感 感悟生活

ID:37785809

大小:21.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1

心音共鸣    体味情感    感悟生活  _第1页
心音共鸣    体味情感    感悟生活  _第2页
心音共鸣    体味情感    感悟生活  _第3页
心音共鸣    体味情感    感悟生活  _第4页
资源描述:

《心音共鸣 体味情感 感悟生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孙绍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感——心音共鸣体味情感感悟生活渭南中学:于红娟读诗词,就是与作者对话,与作者交谈。不是面对面的交谈,是穿越时空,通过文字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那么怎样通过没有生命的文字去体味鲜活生命的思想和情感呢?我以为若能找到“心音共鸣”的点,用“人之常情”去体味,就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交流,用现在比较新潮的说法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思考,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又叫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鉴赏诗歌时,我们强调的“知人论世”,就是引导读者“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教师在教学生鉴

2、赏诗歌时强调要做到“知人论世”,但很多的赏析却喜欢用“经验主义”解读诗人,解读诗词。一篇分析《再别康桥》的文章,在引用了轻轻、悄悄那四行诗后说:“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一个轻手轻脚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怕惊醒一个熟睡中的人,我想这正是作者在诗中要表达的情感: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又要走了,离开这一所他衷心喜爱的学校;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名作欣赏》2003年第10期《仅仅面对作品——以<再别康桥>为例谈文学作品的读解问题》)孙绍振认为,说这种离愁“愈来愈凝重”是没有根据的。这种“愁”的感觉,不是从这首诗里来的,而是从评论者的阅读经验里冒出

3、来的。他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文中分析道:一般说我国古典诗歌中,离别的主题大抵是与忧愁有关的,但是古典诗歌的主题到现代已经发生变化。现代的交通和交往方式与古代已经有根本的不同,送别时的感情肯定也比古代多样化。徐志摩的名作《沙扬娜拉》虽然写到离别,但那是一种“甜蜜的忧愁”。怎么能断言,当代诗人告别任何人物和景物时,一定要惆怅,而且还要有“千种愁绪”,注定只能有沉重之感,而没有甜蜜之感呢?4其实不要多高的欣赏水平,光凭直观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风格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伤情态”,特别不能证明是“愈来愈凝重”的。这种阐释,叫做“过度阐释”,其结果就是肆意强

4、加。这些东西并不是从文本中分析出来的,而是从作者的阅读经验、优势记忆中跑出来的。因为送别主题的哀伤惆怅在古代经典诗歌中太普遍了,而欣赏者不能从文本抽象出真正深层的奥秘来,就只好听任自己现成的观念自然流泻出来。我非常赞同先生的观点,同时,先生的分析又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经验主义、优势记忆、过度阐释、肆意强加”的解读呢?我以为,出现这样的解读,根本原因是人们忘了阅读的终极目标。那阅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我想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解读作者,解读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更是为了从别人的生活中更懂得生活。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一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而阅读可以丰富我们

5、的阅历。我们可以在别人的生活阅历中感受一些不同的东西,从而形成更多的生活感悟。简单地说,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生活,而我们读诗,是为了从别人的生活中更懂得生活。要想与诗人的交流不陷入“主观臆断、思维定势”的漩涡,读诗时要始终记得阅读是为了生活,解读诗歌时不仅要根据阅读经验,更要根据生活体验。比如我们用“同理心”去理解徐志摩再别母校时那“甜蜜的忧愁”。依据我们的生活体验,如果是思念而不得见,想必那离别是“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而徐志摩是再次去了母校,在那里追忆美好的过去。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或者我们根本就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偶然的机会,我们去了就读大学所在的城市,办完事,我们免不了去母校转

6、转,去追忆那美好的青春岁月。也许是一个人,也许还能邀到当年的同学。为了更好地体味徐志摩的感情,我们就假设是一个人吧。此时此刻,我想,你心里涌动的不是“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而是“甜蜜的忧愁”,甚至是甜蜜多于忧愁吧。 这即是“人之常情”,那自然也是志摩之常情。主张这首诗中有沉重的痛苦的文章说:“诗歌的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名作欣赏》2003年第1O期第52页)孙绍振先生深入还原了一下诗歌的创作时间,即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先生推测诗歌里可能有一个徐志摩不能明言的秘密。1920年10月上旬,4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徐志摩和林徽因二人“曾结伴在剑桥漫步”。192

7、1年林徽因随父归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应当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据此,似可推断,徐志摩此诗当与林有关。一谈及没有结果的爱情,很多人又因为“经验主义”而容易陷入一种定式思维:没有结果的爱情是痛苦的,那忧愁必定是沉重的。这种解读又有点主观臆断了,其实不同的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沉重,有人洒脱,而徐志摩,当属于洒脱的那一类。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