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庄子_内篇的心学_下_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

_庄子_内篇的心学_下_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

ID:37553845

大小:434.4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5

_庄子_内篇的心学_下_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_第1页
_庄子_内篇的心学_下_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_第2页
_庄子_内篇的心学_下_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_第3页
_庄子_内篇的心学_下_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_第4页
_庄子_内篇的心学_下_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_庄子_内篇的心学_下_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51··中国哲学·3《庄子》内篇的心学(下)———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陈鼓应五、《德充符》:主体的审美心境1.形体丑而心灵美本文上篇所述《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在艺术活动的主题中,说明创作主体通过“为学”的积累,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为道”的艺术境界。而《德充符》则是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绘如“王骀”、“哀骀它”等形体残缺者,在丑怪形象之下,其内在生命却能显现出生意盎然的审美心境,流露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庄子对于形体丑的描写,乃是为了衬托出心灵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粗缯土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傅留别》)内在生命圆满充实的人,即便其外

2、形是“恶骇天下”,也不会遮掩其人格之美,这就是庄子对于内心涵养的崇高追求。而这种内在生命的圆满的修养境界,庄子称之为“德”。《德充符》的主旨在于阐扬具有丰富生命内涵的有德者。庄子所指称的“德”,由伦理性的意义①提升到世界观的意义。《德充符》篇中所描绘的理想人物,为怀抱审美心胸而体现宇宙精神的人。(参见陈鼓应,2008年)本篇分六个章节,从各个面向阐发忘形重德者的人格型态与思想风貌。首章写兀者王骀:具有统一的世界观,“物视其所一”———把万物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章写兀者申徒嘉:“游于形骸之内”的士人。第三章写兀者叔山无趾:视生死相连,可与不可相通(“以死生

3、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第四章写貌丑的哀骀它:“才全而德不形”。第五章写两位外貌奇异的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最后一章写惠子与庄子讨论“无情”的含义:“不以好恶内伤其身”。综合各章意旨看来,《德充符》全篇神贵于形的主题思想是很明确的。庄子运用浪漫主义文风的夸张手法,以形体丑来凸显心灵美。本文以首章及第四章为例,论述庄子所阐发的审美心境。2.“游心乎德之和”──审美主体遨游于道德和谐的境界《德充符》开篇运用对比反差手法描写寓言人物王骀的身体残缺与内在精神之完美。兀者王骀从事教学工作,他的弟子和孔子相若,他“立不教,坐不议”,行不言之教,而有潜移默化之功(

4、“无形而心成”)。其具有这样独特的人格魅力:“守宗”、“保始”而“游心乎德之和”———这是说王骀能掌握生命的主轴,把握事物的根源,因而他的心神能遨游于道德的和谐境界。关于“守宗”的话题是这么说起的:死亡和生存是人生的大事,面对死生的大关,王骀却能保3本文之作获得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与洪建全文教基金会的支持,特此感谢。①“德”在商代卜辞中已出现,西周时代已普遍使用而成为重要的伦理学概念(《尚书·周书》中屡见)。老子从传统文化意涵上用“德”字,如“上德若谷”、“报怨以德”等,与孔子所用意义相同,但同时又将“德”转化为万物所以生存的内在根据,《庄子》所谓万物得到

5、道而生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正承此义。·52·《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持心灵独立不倚,安于无所依待而不跟随外物变迁(“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且能主宰事物的变化而持守生命的主轴(“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守宗”也可以解释为持守事物的枢纽。在“守宗”的原则下,庄子进一步从认识论立场提出不同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因而他说出了这样的名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在庄子的多维视角中,他认可事物的差异性,也肯定事物的同一性。然而在提到王骀的自身修养时,说到他的“用心”所在:“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这里的“心”

6、和“常心”的概念,隐含着殊相和共相两种视角。“以其心得其常心”是由自我意识提升到普遍的心灵意识①,也就是由事物差异性的视角提升到同一性的视角。从后者的认知上,王骀拓展了他那开阔的思想视野:“物视其所一”。庄子认为万物在根源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所以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德充符》此处,庄子借寓言人物王骀作了相似的表述:视宇宙万物为统一的整体(“物视其所一”),同时主张把众人的种种认识会通到大道的同一的境域之中(“一知之所知”)。具有这种世界观的人,才能达到“游心乎德之和”的境界。《德充符》“游心乎德之和”是庄子艺术哲学中引人注意的

7、语句。《庄子》内篇还从不同面向言及主体的审美活动,如《人间世》:“乘物以游心”,这是一种以艺术精神入世的心态;《应帝王》:“游心于淡”,这是在生活中保持超功利的美的鉴赏心态;而《德充符》此处,则将审美主体提升到完满的和谐之美的人生境界。3.“与物为春”的审美意境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更为夸张的手法构画另一个寓言人物哀骀它,其人相貌奇丑,却有无比的人格魅力。他“未言而信,无功而亲”,男女老少都愿意亲近他,完全是因为他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在形神关系中,这里再度突出精神生命的重要性(“爱使其形者”)。而哀骀它之所以具有丰美的人格内涵,因为他是个“才全而德不形”的人。“

8、才全而德不形”──说到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