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

ID:16034344

大小:4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7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_第1页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_第2页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_第3页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_第4页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陈鼓应  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道家文化研究》主编。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道家哲学、尼采哲学。著有《庄子哲学》、《悲剧哲学家尼采》、《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尼采新论》、《管子四篇诠释》、《道家易学建构》等。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  2009-11-22    08版:思想者·连载·广告  ———陈鼓应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

2、”上的演讲———《庄子》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到了现当代,无论是严复引进西方自由平等概念,使自由民主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还是章太炎试图将儒、释、道融会贯通,都受到道家思想的深沉影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流露出非常浓厚的庄子意境。包括汤用彤、蒙文通、冯友兰、金岳霖、宗白华、方东美等,都是具有道家情怀的学者。  对每一个人来说,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与其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今天我就从“视野”与“心境”切入,谈谈庄子可以带给今人的启示。  大小之辩  如果把时空拉到无限大和无限小,可以看到

3、,万物的大小皆无定准,其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可以不断相互转化的。    通常都认为,《齐物论》是《庄子》中论述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篇,甚至可以说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作之一。但在讲《齐物论》之前,我想先讲讲《秋水》篇。  《秋水》篇中如此写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说的是秋天下雨,黄河水高涨。从两岸及沙洲之间望去,连牛马都分辨不出来,形容河面浩荡宽阔。于是,河伯就认为天下的美、天下的壮观都是自己第一,无人可及。然而,当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他改变了自己欣然自喜的面容,转

4、而“望洋兴叹”:如果不是见到大海,我就“见笑于大方之家”了。这时,北海若就对他讲述了“井底之蛙”的故事。  中国有两大神话系统———蓬莱神话和昆仑神话。庄子把这两大系统都汲取到他的思想里,把神话哲理化。河伯与北海若两个水神接着对话。北海若说,只有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才能够跟你“语大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如果对方一副花岗岩脑袋的样子,坚持一种全然封闭的心态,那你就什么都没法跟他讲。河伯还好,起初还“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自我为中心,可是最终,他并没有排斥别人。当他遇到北海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小。随后,北海若又进而说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与天地

5、比,海之大“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所以这第一次对话的重点,就是不可“以此自多”。不要盲目地觉得自己了不起,要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第二次对话。河伯问:“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我可不可以认为毫末最小,天地最大呢?北海若回答:“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意思是说,整个宇宙中所谓万物的数量是无穷的,时间永无止期,得失是没有一个定准的,终始也是无常的。而那些得道之人,既能看到远,也能看到近。这里所说的“终始无故”,从字面上看,“故”就是缘故的“故”,但其实是通固定的“固”。所谓“终始

6、无固”,是讲终而又始,宇宙是不停地变化的,没有止期。这就是庄子的变化观。用《大宗师》篇中的话来说,就是“万化而未始有极也”。所谓大化流行,无有止期。老子在变动当中求其“常”,而庄子则认为这不可能。因为,所谓“常”,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立足点。因此,庄子认为,人要“观化”,观察变化;要“参化”,参与变化;同时要“安化”,安于所化。毕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我们所知道的终究是有限的,我们所知的终究比不上我们所未知的;“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在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那么漫长的时空里面,我们活着的时间真的只是一刹那的存在。如此一来,还怎能分别“天地”与“毫末”的大

7、小呢?  后来,他们又进入第三次对话。河伯问北海若,那么,可不可以说“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呢?毫末虽小,还有形,小到无形,算不算最小呢?比天地还大,大到没有边界,可算是至大吧?北海若答道:“夫自细观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这句话很有意思。说的是如果我们常常从细微处看,比如写文章,一直往细里钻牛角尖,就看不到整头牛了,所谓见树不见林。而有些人一下子就掌握了整个大局,好比写作时有个很不错的提纲,却又不从细处落实,这样就往往不够细腻。北海若又论述道,“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说连语言文字都没有办法表达、心意也没有办法意识到的,就不必区分什么

8、大小精粗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