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朱子家训_两个英译本的比较_典籍英译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期No.4·30·2010年4月当代外语研究Apr.2010《朱子家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典籍英译初探陈德民秦艳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上海航空服务学校,上海,201200)摘要:本文通过对《朱子家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原文风格的再现、典籍的可译性、英汉诗歌联语的格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部分实例的对比探讨两位译者的不同处理手段,研究中国典籍英译中常见的部分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典籍的英译过程中,原作的风格是检验翻译信度的一个尺度,不容忽视。由于时代演变而引起的词义变化、社会形态及伦理思想等方面的变化给典籍翻译增加了难度。典籍翻
2、译必须考虑原文的主题思想、创作时代、文化背景等因素。关键词:典籍英译,格律,风格,信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89212(2010)0420030208《朱子家训》是数百年来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的借用名人的名字以提高其权威性。正因如此,各地传一种家庭伦理蒙学读物,全文仅四百余字,全篇分为抄下来的《朱子家训》在文字上有不少出入。好在这三十小节,每节都独立地表达一个主题思想。它以些文字差异并未造成意思的根本不同,因而对我们明白晓畅的语言,宣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下面关于翻译对比的讨论还不至于造成巨大障碍。道德规范和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采取了一本
3、文将重点对我们收集到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种独特的方式来解说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由于历探讨分析。分别是199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史的原因,其中有些内容含有封建思想的成分,但总的张香桐翻译的《英译朱子家训》(MasterChu’s的说来《,朱子家训》所包含的意义基本上是积极向HomiliesforFamilies)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上的,对今天的人们的生活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出版的郭著章的《汉英对照蒙学精品(第1分册)》中指导作用。的“朱子家训”“(ZhuFamilyInstructions”)。关于《朱子家训》作者是谁,多年来人们一直有张香桐是国际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
4、科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其作者是宋代的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1907年,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家朱熹,但《朱子家训》问世的时间一般被定在明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末清初,与朱熹在世时间前后相差约五百年,因而此布金斯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等从事研究工说很难为人赞同。另一种意见认为,治家格言的作作,1950年代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首者是生于明末清初的江苏昆山人朱用纯(16272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半个多世纪的研1698,字致一,号柏庐)。但据称在其逝世后由其门究生涯中,发表过100多篇相关专业方面的论文,其人整理的朱柏庐著作总目录中,
5、并不包括《朱子家中大多数用英语发表。《英译朱子家训》是张老先生训》。而且在他晚年自撰的年谱里,也从未提到过这在80岁高龄因车祸受伤术后疗养期间在病榻上“为一“治家格言”。而且《朱子家训》明快豁达的风格和了排遣病中的寂寞”花费数月时间翻译而成的。此朱柏庐文旨浑厚、笔词含蓄的风格完全不同。因而后经美国友人WalterWoodbury审阅修改,几易其此说也只能暂且存疑。《朱子家训》的三十条格言中,有不少上千年来就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有的早稿,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颇得好评。就是汉语中的成语或谚语等,因此它很可能并不诞郭著章是武汉大学英语系教授,1960年代在该生于同一时代,或
6、出于一人之手,而是由某些文人把校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80年代曾留学澳大利亚,社会上流传已久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汇集成册,然后后赴美国做过学术研究。他先后主编英汉、汉英翻译教材数种,主持翻译《唐诗精品百首英译》《、汉英作者简介:陈德民,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对照蒙学精品》等,并在多种外语教育类杂志上发表家协会理事、上海外语口译考试委员会英语专家,主要研究相关专业论文数十篇,近年退休后仍笔耕不缀,在英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语义学、文体学和语言测试。电子语语言文学和翻译领域是一位颇具声誉的专家。邮箱:dmchen@sjtu.edu.cn秦艳艳,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讲师,主要研究
7、方向为翻译理本文旨在以两位先生对《朱子家训》的译本为基论与实践。电子邮箱:isabel1117@163.com础,比较两译本的所长及各自的特点,结合诗歌及典《朱子家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典籍英译初探·31·籍翻译的特点和困难,谈谈我们的初步体会和认识,恳切盼望得到各位专家教授、也诚恳等待郭著章教授的批评指正。1.《朱子家训》原文版本对比说明在比较之前,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英译本所依据的汉语原文并非出自同一版本。张香桐在其译后记中曾提到他所根据的原文是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