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ID:37527341

大小:41.1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4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1页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2页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3页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4页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取得了切实成效。实现了连年大旱不减收,保持了民族地区稳定,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全面准确把握区情,积极实践“两个转变”,拓展抗旱思路我区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1250毫米以上。干旱、半干旱面积占3/4,“十年九旱”是自然规律,也是最基本的区情。缺水是制约我区发展的最大瓶颈,破解水的难题一直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

2、任务。近年来,我们深化对区情、水情认识,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适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分类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方略,确立了“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和南部开源”三大分区治水思路,并突出重点,对中部干旱带再分区施策。扬黄工程覆盖区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实施高效节水补充灌溉,拓展供水范围,保障人饮和城镇供水安全;生态移民迁出区通过移民搬迁,缓解水资源压力,实施封山禁牧,恢复生态;集雨利用区通过建设高标准集雨拦蓄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按照“两个转变”要求,进一步明确抗旱思路:突出“人随水走,水随人流”,围绕“水源、特色、生态、转移”

3、,做到山上问题山下解决,面上问题点线解决,山内问题山外解决。摆脱了被动、单一抗旱的老路子,主动、全面抗旱理念和措施得到深入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二、在“水源”上做文章,充分挖掘利用有限水资源,保障群众生活用水根据水环境容量,充分利用地表水、有效蓄用天上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扬引调蓄并举、库坝井窖联用,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增强了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夯实了抗旱工程基础。一是集中资金,建成了长城塬、东山坡、桃山等区域调水工程,加固扩整了寺口子、马莲等36座重点水库,实施了同心王团、固原东部等七大人饮骨干工程,完善了抗旱水源骨干

4、工程体系。二是中小微型工程并举,采取截引沟道潜水、改造泉水、窖蓄雨水,建成饮水工程526处、泉水改造工程1700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有限的水资源。三是建设水窖、土圆井、集雨工程42万处,配套建设集雨场4万平方米,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了居住偏远分散,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地区群众的饮水问题。四是以扬黄工程和重点人饮工程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工程功能,扩大供水范围,实现了人畜饮水与灌溉、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的结合。五是结合贺兰山东麓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扩整改造了镇北堡拦洪库,建成爱伊河、星海湖等防洪、排涝、抗旱、生态建设综合利用工程,实现雨洪资

5、源化,最大限度发挥了有限水资源综合效益和效率。三、在“特色”上下功夫,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群众生产用水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坚持“以水定产业发展,以水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避灾农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适应。一是因地制宜,强力推动农业节水灌溉。引黄灌区通过推行水稻控灌、旱育稀植等技术,节约黄河水,支撑中南部发展。南部地区重点推行压砂蓄水、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垄作沟灌、膜下沟灌等技术,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极度干旱地区抓住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采取注射灌、穴播点灌等高效节水补灌技术,变全年灌溉

6、为补灌“保苗水、关键水、救命水”,由灌地为灌作物,亩均灌溉定额有原来的400立方米降为30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灌水效率。将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极其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干旱区农业生产。二是主动应对,积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适应水资源条件和时空特点,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夏增秋、压减高耗水粮食作物,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食作物向枸杞、马铃薯、设施蔬菜、硒砂瓜、红枣、葡萄、高酸苹果等高效特色种植转变。在降水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达2000毫米的中卫环香山地区,种植硒砂瓜100万亩,亩均补水仅15-20立

7、方米,收入近千元;在西吉、灵武、盐池、中宁等旱区,发展马铃薯400万亩、红枣60万亩、甘草55万亩、枸杞55万亩、设施蔬菜23万亩,有效地发挥了水资源效益和效率,增强了农业抗旱能力。四、在“生态”上求突破,涵养水源,改善群众生存条件采取政策引导、典型带路、科技推动,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建设径流调控工程,拦泥与蓄水结合、防汛与抗旱结合、库坝塘池井窖联合运用,蓄水保土,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其中,南部山区以封为主,高山封育、当川打坝、沟岔造林。结合坝系建设,修建沟坝地、压砂地和引洪漫地,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中部干旱带退耕还林(草)

8、,大力实施草原补播改良和围栏封育,推广节水灌溉,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了雨水蓄得住、径流可控制、洪水能管理,农业、生态、人畜用水有机结合,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走出了一条治山治水、建设生态、脱贫致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