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少年自我认同及发展危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少年自我認同發展之危與機陳國威陳小梅引言青少年在成長發展中,身心起了很大的變化,嘗試尋求自主獨立,不再依賴父母;此時周邊的影響力續漸增加,朋輩或同儕、社會大眾傳媒鼓吹的價值觀和潮流與及青少年的次文化等,皆可能和父母、長輩、及學校老師所說的有所不同,衝擊著青少年的心理狀況,使他/她們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此時期青少年需要為自己定位,認清方向,尋求自我,在心底裡會問-「自己為甚麼與其他人不同?」,「我是誰?」。尋找「自我」當青少年問「我是誰」,尋找自己的角色時,其實他正在探討幾條問題:(1)我的人生觀是甚麼?這包括價值觀、宗教、生
2、活取向和我喜歡自己有怎樣的性格等;(2)我的人生路是怎樣的?這包括選取甚麼類型的職業和生活方式;(3)我應該選取一個怎樣的位置或角色?這包括我喜歡做領導者還是跟從者,幕前策劃者還是幕後支持者?(4)我要和誰走我的人生路?這是指選擇甚麼類型的配偶(Hjelle&Ziegler,1992)。四條問題的答案互相緊扣,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和性格,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配偶和自己喜歡扮演的角色;選擇了一種事業,不單是選擇了一種賺錢方法,也是選擇了一套價值觀和一套生活方式。在這個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年青人多對父母反叛,以示獨立,因為獨立才算
3、「自我」,而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迷惘、不安和不肯定的感覺是無可避免的,因此朋輩的支持和肯定是他們追求的。這正是艾理克森(Erikson)之心理社會發展論(TheoryofPsychosocialDevelopment),簡稱「人生八階」中的第五階段「自我統整–角色錯亂」中所描述的自我認同狀況。艾理克森在「人生八階」學說中指出每個人生發展階段都會面對危機,需要重新調整自我,祇是自我認同的任務在青少年期顯得特別迫切,因為在此時期,青少年面臨很突出的身心變化,因而感到青少年困惑。第五階段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4、,有危亦有機,倘自我認同成功,危機會化為機遇,反之,自我認同失敗,青少年變得迷惘,無所適從,甚至走入歧途。青少年的次文化與自我的探索跟據艾理克森的理論,青少年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方法就是去試,去體驗。他們很多時會把這個心理歷程,透過行為表演出來(actingout),而這個「尋尋覓覓」的遊戲亦反映在青少年的次文化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年青人很著1重自己的外表如衣著、髮型等,背後反映的是他們很著意自己給人一個怎樣的印象,因為他們藉著衣著告訴別人自己的性格和價值觀。例如愛穿牛仔褲因為牛仔褲代表性格不覊;穿最合潮流的衣服表示思想
5、比較前衛,拒絕舊有價值觀;常穿裙子、套裝是性格斯文。除衣著外表之外,他們也很希望知道別人眼中,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和別人對自己有甚麼評價,因此他們喜歡和朋友「煲電話粥」,談的多是「你覺得我點」,「我覺得你點」,「我覺得佢點」,為的是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性格和外表,一個適合自己的「自我」。當然,與朋友「談天」亦為他們帶來聯系感和安全感---一種在尋找「自我」階段需耍的養料。另一個青少年次文化特色就是「拍散拖」,他們喜歡與異性約會、相處,卻又沒想過要「天長地久」。其實他們拍拖、約會的目的不在找尋終身伴侶,而在透過與異性接觸來探索自己
6、是「怎樣的一個男性或女性」,即找尋自己喜歡的性別角色演繹方法,因為,在未知自己是怎樣的一個男性(女性)之前,又怎知道怎樣的女性(男性)適合自己?另一個青少年成長的必經過程是對「意識型態」的探討。他們有些開始對宗教問題感興趣,熱烈地探求那一個宗教才是「真理」,有些卻試圖解開「生」與「死」之迷,男孩可能對不同的政治意識型態較感興趣,還有一些比較著重實際的青少年開始考慮自己的將來,試圖弄清楚甚麽類型的職業適合自己。自我認同的經歷在自我認同的經歷中,青少年面臨七種危機,分別是(一)前瞻性的時間觀或混淆的時間觀(timeperspec
7、tiveversustimediffusion)(二)自我肯定或自我懷疑(self-certaintyversusapathy)(三)角色嘗試或角色固著(roleexperimentationversusrolefixation)(四)預期工作有成或無所事事(anticipationofachievementversusworkparalysis)(五)性別角色認同或兩性混淆(sexualidentityversusbisexualdiffusion)(六)服從或領導的辨認(leadershippolarizationver
8、susauthoritydiffusion)和(七)意識信念形成或價值混淆(ideologicalpolarizationversusdiffusionfideal)(轉載自蘇建文等,1996,541-542)。此時期,青少年需要開始選擇人生哲學、理想、價值觀及目標或宗教信仰作為一生的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