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的探究

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的探究

ID:37494034

大小:22.7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的探究_第1页
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的探究_第2页
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的探究_第3页
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的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的探究摘要: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对学生在品德领域的教育与培养就更应该强化.本文通过对教育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探究小学生品德培养方式.探究结果表明:品德的培养涉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多种心理成分,由于儿童道德发展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品德培养方式就应该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所得出的结论,对小学生品德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把儿童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道德认知和判断看作道德品质的核心,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不是来自生物成熟,也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

2、知识内化,而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其所理解的经验不断建构来实现的。1.1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对惩罚公正性的判断几个方面,来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1.2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的阶段皮亚杰根据研究事实,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渐进更替,体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第一,自我中

3、心阶段。5-6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能接受外界的规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于他的行动还不具有约束力,他还没有义务意识,在游戏中没有真正的合作。第二,权威阶段。6-8岁的儿童绝对地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他们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因而处于他律道德水平。第三,可逆性阶段。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

4、的、互惠的可逆性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第四,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了。2: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确定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第一:玩游戏;第二;对偶故事法;第三:公正故事法;第四:惩罚故事法试验一:玩游戏试验目的:考察儿童的规则意识和对规则的执行情况。试验内容:几位老师陪学生玩捉迷藏游戏,并向儿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

5、并且在玩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行为。试验结果:一些儿童虽然都说自己是按规则进行游戏的,而实际上却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玩着“自己”的游戏,而不理会规则的规定。另外一些的儿童由于产生了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逐渐意识到有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只有在此时,单纯的规则才变成了行动的准则,规则才成为对儿童行动具有约束力的东西。试验二:对偶故事法试验目的:研究儿童在面临一定的道德情境时,是如何对行为责任进行判断的,是从行为意向去判断,还是从行为结果去判断?对偶故事涉及过失行为和说谎行为。试验内容:讲故事并要求儿童回答: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不好

6、,为什么?[对偶故事一]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正在他的房间里玩,妈妈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时,门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盘子,盘子上有15个杯子。约翰推门时无意间碰到了盘子,打碎了15个杯子。B.有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妈妈出去的时候,他想偷吃饭橱里的果酱。他爬到椅子上去拿果酱,但是够不着。他使劲够,结果碰掉了1个杯子,打碎了。[对偶故事二]A.有一个小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就玩起来。后来,他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B.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爸爸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的爸爸外出的那一天,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

7、,这样他爸爸回来时就能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的墨水瓶时,奥古斯塔斯把桌布弄上了一大块墨水。试验结果:一些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另一些儿童则能够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试验三:公平故事试验法试验目的:探究儿童对这种偏爱行为是否公平作出判断。试验内容:讲故事并要求学生回答:‘如果你是小鹏,你会怎么做?他们的母亲这样做公平吗?’[故事]小明和小鹏是亲兄弟,小明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母亲在生活上比较偏心小明。有一天,兄弟俩在院子里玩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破了,母亲不把事情弄清楚就不停

8、地批评小鹏并让小鹏向邻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