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 副本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 副本

ID:37426254

大小: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3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 副本_第1页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 副本_第2页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 副本_第3页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 副本_第4页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 副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 副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异彩纷呈,但有的课堂只注重了多彩而缺乏实效,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笔者提出一管之见。(一)科学始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资源,是科学始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重要体现。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素材为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科学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蓝本,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

2、从而有效地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实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在《抵抗弯曲》的教学实践中,可用生活事例导入:1999年1月4日18时50分,30余名群众正行走于重庆綦江彩虹桥上,另有22名驻綦武警战士进行训练,由西向东列队跑步至桥上约三分之二处时,整座大桥突然垮塌,桥上群众和武警战士全部坠入綦河中,经奋力抢救,14人生还,40人遇难死亡;2006年03月28日韩国桑苏大桥瞬间倒塌;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条横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突然倒塌的

3、事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事故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在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横梁、课桌里的横梁、椅子下面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总是立着放的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而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这样,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中的简单过程,使学生懂得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没有远离生活,也不是简单而枯燥的条款这一现实,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

4、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二)贴近学生已有经验,将已有经验引向系统当下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捕获的科学丰富多彩、知识千姿百态,但总的来看这些知识呈现出散乱性和不系统性的特征,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必须了解学生知识现状和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

5、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贴近学生已有经验,并将此经验引向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增加横梁的宽度和厚度都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两个科学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在这两个概念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而把重点放在分析和比较两组实验数据上,从而形成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比增加宽度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结论,使学生的科学概念在本节课得到真正发展。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对六年级的学生来

6、说难度并不大,他们已经有许多次对比实验的经验,本课只是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探究过程。(三)提供典型材料创设有代表性的环境,促进有效探究所谓典型的材料就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教学研究素材及器材。“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材料,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年

7、龄特征、材料选择是否恰当、材料分发时机把握是否适时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在本课的教学中,共安排了2组演示材料和2组分组材料:演示材料第1组:2摞书、1个纸横梁、若干垫圈。演示材料第2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木制木条)、塑料米尺。演示实验的最大困难就是能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的看到演示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或动画演示等手段让学生清楚的观看过程。可以变第二组的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我认为直接让学生从不同方向将塑料米尺折弯看一下哪个方向更费力,这样学生可有更直观

8、、更深刻的体会。分组材料第1组:2摞书、3个纸横梁(1倍宽、2倍宽、4倍宽)、若干垫圈。分组第2组:2摞书、3个纸横梁(1倍厚、2倍厚、4倍厚)、若干垫圈。在准备分组材料时要考虑:书的高度和两书的距离多少比较合适?横梁用多厚、多宽的纸?如果没垫圈,可以什么来替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的书过低,纸横梁2倍宽、4倍宽时的实验数据就会很不准确;如果过高,分组实验中当横梁倒塌时。如果横梁用的纸过薄而重物又很重的话,1倍宽的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