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09514
大小:3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3
《《两只鸟蛋》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只鸟蛋》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两只鸟蛋》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教学这一课,根据新课标对一年级阅读课的要求,针对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听、唱”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在读背的过程中,了解课文 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为使学生在这节课上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我把教学的重点确定为两点:1)、识字写字;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难点确定为“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四、教法、学法 这节课,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有: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学法: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等多种识字方法、朗读法、合作交流。运用这些教法、学法,希望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
3、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诵读儿歌,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把爱鸟护鸟的情感植根于学生心中。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自制生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设计以下几个大的环节,并简要做以分析。 (一)、导入课题。 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我想低年级的课堂,还是简约些好,直奔课题,直奔重点。一上课,就直接板书课题,重点复习“两、鸟”这两个字,认识“蛋”这个字,并给它组词,之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像鸡、鸭、鹅,还有一些鸟类等,他们都
4、是通过产卵,再经过精心地孵化才会拥有自己的小宝宝”。为学生理解“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做下铺垫。 齐读课题,用一句话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两只鸟蛋》这首儿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个气球的话,我希望学生在整节语文课上的感觉是学习的劲头越来越高涨,学习渐入佳境,犹如给气球充气一般。而不是开始鼓胀得很,却渐渐撒气,上到最后,就只等着下课铃声响起。) (二)、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我们一直在进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实验,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学新课之前把课文读通读顺,课堂上就不再给学生练读的
5、时间了,而是直接检查,纠正学生的字音,然后集中精力进行识字。 接下来,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生字都以一个小鸟蛋做背景。整个识字的过程我准备分以下几步进行: 1、读卡片上的生字,如果有不认识的从文中画出来,并练习读一读。(这个环节是希望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2、同桌练习,合作学习。(这个环节就是避免个别学生的个别字出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检查反馈。教师任意点生字卡片,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
6、上,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类,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例如: 提手旁:捧抬投单人旁:仿佛 熟字换偏旁:拂——佛经——轻惊——凉 加一加:取连熟字去偏旁:响——向 5、组词大赛。给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组词,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那位同学说的词语比较新颖,就把卡片作为奖品送给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熟练,识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为了使整节课不出现脱节的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老师把12只鸟蛋送到了你们的手中
7、,你们看,诗歌中的鸟蛋是什么样的呀?快点打开课本,读一读,找一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想通过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而且能读得有滋有味。 1、(出示第一小节)自由练读。 2、你把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3、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回到文中去,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鸟蛋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为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去感受那小小的、凉凉、好玩的鸟蛋,使他们能自然地流露出对鸟蛋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读好第一小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过渡:“咦,好
8、孩子,你怎么把鸟蛋拿在手里玩呀?你可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她会怎么样啊?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说“很着急”、“他在焦急的寻找孩子”,也有可能学生说“焦急不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妈妈找不到孩子时那份心理,在理解的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