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ID:37386359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3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_第1页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_第2页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_第3页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_第4页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如皋吴窑镇江中小学姬学松一、教材领悟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素数和合数”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中的一节内容。素数和合数的学习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2、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注意由易到难,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0以内数的因数,理解素数和合数的基本内涵,初步学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再依次安排判断20以内的数,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并能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素数、

2、合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二、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理解素数、合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贯彻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使“不同的人

3、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设计思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新知——归纳总结,师生评价。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索——反思——提高”,展现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比较、归纳的探索过程。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几?最大因数呢?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个还是有限个?(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1、出示例题:写出2、3、5、6、8、9的所有因数。(1

4、)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这几个数各有哪几个因数?并要求说出找的方法。(2)教师引导提问:在这些数中哪些只有两个因数?哪些数的因数超过了两个?指名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找出各自的因数后总结出特点,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准备,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发掘过程,印象深刻。)(3)组织学生讨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教师明确提出概念:素数。要求学生集体回答:什么样的数叫素数?(4)观察超过两个因数的数,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合作讨论)教师明确提出合数的概念。要求学生集体回答:什么样的数叫合数?(5)启发学生思考:1的因数有几个?1是素数吗?是合数吗?(

5、设计意图:根据给定的标准观察、分析,突出了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分类标准的合理性。通过对“1”的研究,完善对非0自然数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素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2、出示“试一试”:先找出4、7和10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提问:10以内的数中有哪几个素数?哪几个合数?1呢?(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判断:(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2)素数都是奇数。()(四)归纳总结,师生评价1、

6、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及时反馈,学生内化知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板书设计:素数和合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素数2、3、5……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合数:6、8、9……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五、教学反思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供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

7、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2、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