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

ID:37380319

大小:16.44 MB

页数:299页

时间:2019-05-23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_第1页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_第2页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_第3页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_第4页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姓名:高瑛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张绍杰201012摘要课堂协商是二语习得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二语习得社会文化视域出发,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协商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在本研究中,协商主要指意义协商和形式协商。其中,意义协商不仅包括由交际失误引发的协商,同时还包括以成功交际为目的的协商;同样,形式协商不仅包括由语言错误引发的对语言使用的协商,同时包括任何针对语言形式和显性语言规则的互动式对话。不同于以往

2、局限于‘问题驱动’协商的研究,本研究的协商定义更为宽泛,相对于课堂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生态观(vailLier2000,2004)、情境学习观(Lave&Wenger1991)、参与隐喻(Sfard1998)、以及隐性、显性语言知识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各有差异和侧重,它们共同构成了本研究从社会文化视域对课堂协商话语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二语习得两大主流派系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在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很多分歧,但二者都认同课堂互动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二者的区别

3、是:认知派认为,互动对学习有辅助作用;而社会文化派认为,互动不仅仅是对学习有益,互动即是学习本身。在社会文化视域中,二语习得是‘参与’而不是‘习得’(Donato2000),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个体大脑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意义建构和同化到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因此,协商是语言发展过程的载体,协商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课堂录音观察、学习者问卷、学习者显性与隐性语言知识测试卷、及教师访谈共同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工具。本研究的语料转写全部在转写软件中完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转写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4、。语料分析工具采用的是重新建构的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该研究方法以Mercer(1995,2004)提出的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为基础,通过融合维果斯基的历史方法、Wells(1999)的对话方法、以及Kumpulainen&Wray(2002)的功能分析法,针对‘外语型’中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中国英语课堂互动话语的特点,采用会话分析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建立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语料进行细致质化分析和对预设分类的量化分析。定量分析中,在数字统计的基础上,采用SPSSl7.0对学生隐性与显性语

5、言知识测试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总体上,本文对语料的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学术界的一种普遍共识,两者的有机融合有效地保障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兼顾。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两所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师生。之所以把本研究落脚于英语教育专业一是为了深入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为突出英语教育专业特色找到突破口。近年来,尤其是自2007年教育部推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试行免费师范教育以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

6、关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英语教学界对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视。在英语教育专业,如何在基础课教材编写中突出师范特点,如何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教师’因素,从专业基础课程入手培养学生的教师素养和能力成为热点议题。从‘未来教师’的职业需求来看,在英语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隐性语言知识),同时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一即,讲解和示范语言的能力(显性语言知识),使‘师范’概念贯穿到师范英语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为了深入了解英语教育专业基础课

7、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话语协商为研究内容,探究英语教育专业课堂师生协商的特点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性质和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及课堂互动模式的反思。结合研究问题与假设,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语言分析层面,语料中的师生间意义协商明显多于形式协商。在意义协商中,只有少量是由交际失误引发的协商,大多数是为保持成功交际而展开的协商;在形式协商中,多数协商并非由语言错误引发而是师生针对语言使用展开的协商,但是语料中对语言规则及显性语言知识

8、的协商与讲解数量非常少。这个结果证明,本文对协商概念的重新界定是有道理的,以往研究对协商概念的界定过于狭窄、过于侧重协商的对话性质。(2)在认知分析层面,协商的加工过程体现在三种类型的协商当中:同意式、探究式、及争论式。其中,探究式协商,尽管数量有限,对调动学习者对学习的积极投入与探究式学习非常有益,但是,学习者的学习被动性是阻碍此类协商发展成为有效协商话语的重要因素。.(3)在社会分析层面,协商过程主要采纳的交互模式是合作式和专家/新手模式,较少使用主导/被动模式。这一发现与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